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湖南长沙集邮史略(解放前)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3/10/20 12:24: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沙集邮网

      集邮与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长沙是湖南的省会城市,别称“星城”、“楚汉名城”,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国文明城市、在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中排名第七的城市。
      集邮事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通过立足长沙,放眼湖南,回顾整个湖南地区集邮事业发展,从中找出集邮事业在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作用,对于我们研究集邮文化,把握集邮文化脉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湖南集邮的起源
      伴随着湖南邮政的开办,一些人就自发地收集邮票,集邮活动就开始在三湘大地兴起。到了民国初年,由于政府大力推行近代文化教育和进行教育改革,长沙地区大兴近代教育,一些文化时尚得以推广,集邮作为一种文化开始在长沙的一些大学、中学中出现,在这些人中,就有后来著名的集邮家姜治方先生。同时,还出现了一家专门为集邮爱好者服务的洞庭邮票社。

       著名的集邮家姜治方(1907-1980)先生,是湖南集邮爱好者的一面旗帜,也可以说是湖南集邮的第一人。他是长沙朗梨镇人,10岁开始集邮,1917年在长沙楚怡小学时,就已经收集了近千枚中外邮票。他父亲是一位参加过辛亥革命政治家,优越的家庭环境为他的集邮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如毛泽东、罗亦农、谢觉哉、何叔衡、肖三等都给他提供过邮票。1927年6月,中华邮票会的会长周今觉先生亲自介绍姜治方加入中华邮票会,会员证是105号。1929年,他在反思自己集邮时开始注意收集解放区邮票,并通过集邮好友李相均的帮助,收集了大量的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邮票和实寄封,为国家保存了重要的革命文物。1933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的首届国际航空邮展上,姜治方的《中国首航封》展品荣获银奖,这是中国集邮界在国际集邮界获得的第一个大奖。

      二、三十年代的集邮活动的兴起
      如果我们从宏观上看民国时期的集邮发展坎坷历史的话,三十年代中后期无凝是湖南集邮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1、甲戌邮票会湖南通讯处的成立
      该组织成立于“抗战“前夕的1937年4月(民国26年3月)主要的倡导者组织者是李湘均和曾国华。李湘均是甲戌邮票会最早的会员之一(会员号是20号)。当时是甲戌邮票会的会员曾国华从南京回湘工作(原在南京盐务局),曾国华和甲戌邮票会的会长王聘彦关系甚好,故决定在长沙成立甲戌邮票会湖南通讯处。在此之前,甲戌邮票会只在南京、青岛、重庆三地设立了通讯处。“湖南通讯处”成立之时在李湘均家(柑子园)召开了第一次“谈话会”,当时参会的有:李湘均、曾国华、汤麟囿、许岳俊、王聘彦、李鋆、曹尚修、刘厚来、马仲瀛、蔡汉超、曾宪等11人。会议的主要内容是:1、欢迎王聘彦莅临湖南;2、倡导“一元运动”,为甲戌邮票会捐款(当时捐了12元);3、规定每月第一周的星期天下午开展活动。甲戌邮票会湖南通讯处的成立,填补了湖南省没有集邮组织的空白。它是湖南第一个民间集邮协会组织,其主要理由如下:
       该会是甲戌邮票会成立的第四个地区性的分会组织,此前只有南京、青岛、重庆建立了通讯处。它们都是以甲戌邮票会的章程为纲领的地区分会。
       该会有明确的协会活动计划。特别是制定了详细的“座谈会”计划,以每月第一周的星期天下午开展活动,每次都有具体的活动中心内容,特别是倡导“一元运动”、为甲戌邮票会捐款、建议甲戌会加强发展会员等活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该会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集邮学术研究。特别是李相均著述的《中国邮务图志》对中国近代驿站、文报局、民信局等沿革及各地邮局行用的各式邮戳均有详细记述,并附有封戳图片,资料极其详尽。该文于1937年在甲戌邮刊上连载,深受当时集邮界的好评。
      该会成立后凝聚和团结了湖南一大批集邮爱好者。这些人中许多成为后来湖南集邮事业发展的中坚和骨干力量。该会在抗战长沙沦陷前,先后召开了五次“谈话会”,最多的时候到了19人,最少的时候也有9人,这在当时的时局下也真是了不起的了。

      2、  以李相均为中心的早期集邮前辈开始形成
      
三十年代中期,以李相均为中心的湖南早期集邮前辈开始形成,他们是李相均、汤麟囿、曹尚修、曾国华、蔡汉超、严家福、马仲瀛、刘厚来、许岳俊、曾宪、李鋆等,他们积极开展活动,推动了湖南集邮的兴起
      李相均,字逊伯,是湖南湘阴人,早年毕业于湖南工业专科学校;1926年任湖南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又先后任长沙云麓中学校长、常德税务局局长等职。解放后执教于大连海运学院,后在该校病故。他在集邮方面的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三十年代所奠定的。自三十年代起,他在姜治方影响下,致力于收集中央苏区邮票、连票实寄封和宣传戳封,使许多极为珍贵的革命文物和中国邮政史上的宝贵资料得以保存下来。同时,他积极组织开展集邮活动,复品多馈赠与人,大力扶植集邮后辈。他给姜治方提供中央苏区邮票和实寄封,姜治方则从国外给他寻求我国早期的以大龙邮票为主的邮品,平等交换、从不言得失。当时还只是一名青年学子的著名集邮家张岳峰先生就得过他惠赠的湘赣边赤色邮票。
      汤麟囿,当时是长沙一所中学的英语教师。他早年在20年代即已集邮,甲戌邮票会成立后为永久会员,担任湖南邮会服务部主任,并开设威灵顿邮社,30年代末进入湖北邮政管理局工作。他当时主要收集外国邮票,先后在新光、甲戌两邮会会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对宣传和推动集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他为姜治方、李相均收集湘赣边苏区邮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曹尚修,是三十年代极为活跃的集邮积极分子,特别是他大力倡导青少年集邮,对培养集邮后辈影响很大。可以说:是湖南致力于青少年集邮的最早集邮家。

      3、  湖南最早的邮商——集成邮社的主人李鋆
      李鋆
,长沙金家河人,他是湖南有记载的而又对湖南集邮起了推动作用的第一位邮商。此前,有一个“洞庭邮票社”,但对他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三十年代初期,李鋆在长沙望湘街23号开办“集成邮票社”,是当时最有名气的邮票社,湖南早期的集邮者都深受其影响,特别是李相均的许多湘赣苏区邮品大多都是通过他所获得的。他专门以经营邮票为生,很注意经营道德,且平易近人,热情为集邮人服务,对青少年也是殷切辅导。在同辈邮人中爱称他为“李大麻子”,孩子们则亲热地称呼他为“麻爹爹”。他文化水平不高(只有初中文化),但记忆力特强;英语没有过关,但对外国邮票也懂;他业务娴熟,不但搞普及性的邮品,也注意提高,注意苏区邮品的收集和保存。他是甲戌邮票会的早期会员之一(会员号是92号),并和当时的著名的集邮家:刘厚来、曹尚修、曾国华、汤麟囿、许岳俊等往来密切,是三十年代湖南集邮兴起时期的主要成员之一。
      此外,湖南较早的邮票商社还有谢冠民先生于1918年左右开办于湘潭的“现代集邮部”。它影响不大,但后来以它为中心形成的集邮群体,如集邮家王顺成、胡积选、赵有材等和他往来密切,对后来湘潭的集邮发展影响较大。

      4、长沙雅礼(广雅)中学举办邮展——这是湖南省最早的邮展
      长沙的雅礼中学是由美国的耶鲁大学雅礼学会所创办的,深受西方的近代文化的影响,集邮作为一种文化雅好在教师的大力倡导下得以传播。1937年6月8日,一部份教师用自己的藏品举办了一次小规模的邮展。虽然,只是一次很小范围的邮展,也谈不上什么社会影响,但这就是集邮曲折发展道路上最艰辛的开始。

      三、四十年代初期(抗日战争时期)集邮的坎坷曲折:
      
抗战开始后不久,湖南除湘西南以外大部分地区成为沦陷区,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受到严重的破坏。集邮作为一项高雅的文化活动是以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长沙沦陷后,湖南以长沙为中心集邮活动受到严重的打击。著名集邮家汤麟囿的大部分邮集以及为邮友们代办而没有寄出的邮品就在长沙大火中化为灰烬,其集邮之心念受到严重的摧残。又如著名集邮家刘畏三,1935年在湖北汉口堤工局任职时开始集邮,先已集得外国邮票3000余种,中国邮票300余种,商埠票、民国纪念邮票和航空邮票都已齐全,1938年调湖南省邮政管理局工作后,常与长沙邮友研讨,邮集更有进步。1938年11月12日,长沙大火时,于睡梦中孓身仓皇出走,历年珍藏的邮集,根本无法携取,全部付诸劫灰,剩下的只有不胜悲切的叹息。湖南沦陷后,许多人为了抗战或生计被迫背井离乡,有组织的集邮活动被中断。但是,这些集邮先辈们仍然坚持并推动着集邮活动的开展和普及,他们以集邮作依托唤起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念,使之在“国破山河在”环境下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
      1、  湘籍邮人在外省的集邮建树
      ①吴伟俊、周坤生活跃在广西邮坛:吴伟俊、周坤生此时在广西百色盐务局工作。他们因战乱来到广西,也把集邮活动带到了广西大后方,就如同郭润康先生到了贵州集邮才真正开始一样,他们通过生活的磨练对集邮的认识更上了一层楼。特别是在收集、整理、研究广西加盖改值票上,他们颇有建树。在当时的著名邮刊《金竹邮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他们通过实查提出改值票的“粘印论”,改正和补充了“透印论”的不足,在当时影响很大,得到了钟笑炉的赞赏。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进行的集邮活动为后来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吴伟俊于1943年参加了兰州的“金城邮票会”并被聘为会刊的通讯员。
       ②戴无涯在兰州展露头角:戴无涯,原名戴礼轩,长沙人。早年在书店当学徒时开始集邮,青年时期加入新光邮票会。他主要收集中外邮票、各种变体票及封片兼集钱币、邮刊等藏品。抗战后期,他来到兰州在政府的物资供应处工作,有机会和当时的金城邮票会的集邮名家进行交流。特别是他协助杨世昌收集、整理、研究“甘肃加盖票”,撰写的《甘肃加盖票理论与实践》等文章在当时集邮界影响较大。同时,他着手收集、研究“储金邮票”,在“储金邮票”的收集上他的建树最高,是当时唯一能成集的;只可惜后来时局变迁,他的邮集散失殆尽,不知下落。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参加善后救济署工作,被派往山东处理接受事宜,有机会得到了“抗日民族战争胜利”纪念邮票和灵山“烈士塔”邮票800多套。后来,他将“抗日民族战争胜利”纪念邮票赠送给新光邮票会50套,送钟笑炉先生200套,后又陆续给各地邮友共送了数百套。1948年,戴无涯在新光邮票会会刊和《首都邮刊》发表了《山东胶东解放区发行邮票纪略》等一系列介绍山东胶东解放区邮票的文章,轰动当时的集邮界。
      ③吴楠选、雷通明在贵州掀起的集邮波澜:吴楠选、雷通明俩人是浙江大学的同学。由于日本的侵略,浙江大学此时迁到了贵州的湄潭。在这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内,浙江大学凝聚人气,迎难而上,被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称为“东方的剑桥”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在自由、科学、民主的气氛下,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吴楠选、雷通明便在浙大校内发起成立了湄江集邮协会,出版油印《湄江邮刊》。在当时文化生活相对单调的背景下,集邮给人们以交流、友谊、获取知识的渠道,并多彩而丰富的活动吸引大量的学生参加。可以这样说:抗战时期的文化被迫西迁,客观上推动了集邮文化活动的传播。湄江邮票会,也培养了大批集邮爱好者,著名的集邮家张岳峰先生就是此时在吴楠选的引导下走上集邮道路的。他们俩在集邮研究上的主要成就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吴楠选在版式研究上创立了坐标法;雷通明从事中山像中信版邮票研究,并在湄潭发现了16分粗齿。他们的研究文章发表在郭润康主编的《金竹邮刊》邮刊上,引起人们的注目。
      2、  集邮新秀迭起
      
由于日本的侵略,湖南有组织的集邮活动遭到破坏。但是,文化的积淀总要冲破层层阻碍而向前发展的,后来者总是要承前启后去担当重任,这也正是我们民族不灭的希望。在这动荡的年代里,湖南的集邮也孕育着生机,涌现出了姚成元、欧阳承庆、孙维德、张岳峰、张继武、雷星焕、孙少荣、雷永仲、左静山、郭志远、张祖道、汪厚椒、沈祝尧、汤巍、彭钟岳、蒋立富、王克明、王建平、李震寰、何锡明、罗颖如、周精一、石庆云、蔡修溥、邓果生、涂经籴、李文轩、黎泽重、肖高键等集邮爱好者,其中的许多人在此时的集邮启蒙为后来的集邮活动及终身集邮铺垫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的有关大事概述如下:
      ①长沙籍集邮家欧阳承庆1937年开始集邮,1940年中学毕业时就在湘潭创办了《缤纷邮票社》。他先后加入了甲戌邮票会、新光邮票会、金竹邮票会等我国早期邮票会及美国、英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的国际集邮组织,他是我国参加国际集邮组织最多的集邮者之一。
      ②正在南县读初中的张岳峰先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对集邮感兴趣,正式系统地收集邮票,学习集邮知识。1944年,在表哥吴楠选的影响下,大力集邮,订有许多邮刊。他后来致力于“民国加盖金元改值邮票”、西南解放区邮票的收集,并取了卓著的成就。他组编的《民国加盖金元改值票》邮集多次在国际邮展上获得大奖,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他是继姜治方之后在国际邮展上获得金奖的第二位湖南人。
      ③1943年11月12日,长沙的集邮爱好者郭志远、雷通鼎、吴伟俊、罗学儒等参加兰州的金城邮票会,吴伟俊还被聘为会刊《金城邮刊》的通讯员。
      ④1944年秋,姜治方在葡萄牙首届国际邮展上展出的中国大龙邮票600枚、小龙邮票500枚及其相关的实寄封6枚,荣获镀金奖。

      3、  集邮文化向西传播
      
由于日本侵华,湖南东部的沦陷,湖南政治、经济、文化等被迫向湘西南进行防御性转移,使落后湘西南受到了一次前所末有的近代文化的洗礼。当时,许多江浙和省城及湘潭等地的大中学校云集湘西南,这些学校的集邮风气比较普遍;受此影响,集邮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也传到了湘西南大山的校园里面,促使了当地的集邮文化的兴起。如当时在偏僻的湘西地区保靖县一中(省第八中学)学习的张家界地区的老集邮家余仲麒先生就是这时开始走上集邮的道路的。伴随着集邮爱好者的西行和集邮活动在一些学校的兴起,在许多地方出现了集邮商社,如在沅陵有来自上海的逃难邮商朱开源开办的影响极大的胜利邮票社,在洪江(今属怀化地区)有南京人张正辉开办的南京邮票社。

      四、四十年代后期(抗日战争胜利后)集邮高潮的到来: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切又回归到昔日的宁静。随着抗战的胜利到来,大批集邮者从全国各地陆续回到家乡。他们历经坎坷,倍感生命的珍惜,对集邮的嗜好如一。当时比较活跃的集邮家有吴伟俊、汤麟囿、郭志远、马仲瀛、戴无涯、张岳峰等,在他们的积极倡导下,以长沙为中心的集邮活动复兴起来,形成了湖南集邮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1邮社林立,集邮台设立:以长沙为中心的邮票市场兴起
      集邮活动要得到良好地开展和发展,除了要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等客观条件外,还要具备集邮自身发展的主观条件,如集邮文化的薰陶、丰富的票源等等。所以伴着集邮活动的大规模的兴起,解决购票难的问题就成为燃眉之急,应运而生的邮票市场就是象征集邮活动兴起的标志了。同时,邮票市场的兴起也反过来推动集邮事业的发展。
      当时,最早开办的邮票社是由吴伟俊设立于长沙宝南街口(现蔡锷路)的尚美邮票社。该社出售中外邮票邮品,中、低、高档都有极其丰富。尚美邮票社是湖南当时规模最大、经营时间最长(1946—1949)的邮票社,特别是该社还办有宣传邮识的邮刊——《尚美邮刊》,有力地扩大了它的影响,为自身发展培育了市场基础。在销售上,它实行对全国各个邮会的会员卖品九折优惠,后来发展为会员制一律八五折优惠。可以这样说,尚美邮票社作为邮票商社起了集邮启蒙、开创发展性的示范作用,对湖南集邮活动的普及和推广功不可没。除此之外,当时长沙的邮票社还有周坤生以经营国邮为主的超然邮票社(设于藩正街);郭志远创办的既出售邮票,又办邮票信托的琳琅邮票社(设于黄兴南路);李文轩创办的以经营中低档邮品为主,面向中小学生的文轩集邮室(设于学院街);还有汤麟囿在自家设立供邮人交换的复兴邮屋(位于学宫街)在当时也影响很大。
      1947年10月10日是***的国庆日(双十节),为适应集邮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呼吁下,湖南省邮政管理局在长沙的小吴门正式开设了集邮台。集邮台专售当时发行的各种普通邮票和纪念邮票,并备有特种纪念邮戳供集邮爱好者加盖,极大地改善了长沙地区集邮环境,特别方便了广大青少年集邮爱好者 。这是湖南集邮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后来集邮台负责人陈岳正利用职权在湖南省邮政管理局发行湘区改作银元票时制造湘西臆造票(《近代邮刊》上有照片),在集邮界造成了不良影响。
      2、《尚美邮刊》创刊及尚美邮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真正湖南版的集邮组织形成
      
《尚美邮刊》是由尚美邮票社于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月15日创刊,该刊为月刊,16K散页四版、用土报纸印刷。自十三期起改为32K书本式,每期连封面二十四版。至1949年2月停刊,共发行了24期。它出版发行的深远影响是:A、它填补了湖南集邮史上的空白,是湖南最早的邮刊,也是湖南解放前唯一的邮刊。B、该刊由著名的集邮家吴伟俊主编,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为尚美邮票社经营活动服务的,但是它是吴伟俊邮学学识经过长期积淀的必然结果。它的发行,促进了集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有力地推动了集邮活动的开展,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集邮启蒙的作用。现在,许多老集邮家回忆起来都感觉到深受其教益,或者是在它影响下走上集邮的道路。C、该刊持续出刊两年多的时间,中间没有中断,这在同一时期的全国是少有的。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湖南,而且远播到中南地区,是当时中南地区影响最大的邮刊。D、该刊主要向会员和学生免费赠阅,其倡导的集邮宗旨“寓学问于娱乐、蕴储蓄之美德;集邮是最高尚的娱乐、集邮可以卧游世界”通过它的身体力行得以广播,对当时的集邮风尚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E、尚美邮票社以销售和该刊为基础聚集了一大批集邮者,于1947年7月1日发起成立了尚美邮学会。会员定期交纳会费,购邮享受八五折优惠和获取邮刊,定期举行小规模的邮品和集邮学术交流会、举办邮展等等这都具备了集邮组织的基本要求。同时,它的会员遍及全省各地及部分省区。实质意义上,它是第一个由湖南人发起成立的跨省区性的集邮组织。我们回顾历史,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历史,不能苛刻求全于古人,才能给予合乎历史面貌的评价。
      3、两次邮展和两次集邮学术讲座:集邮活动蔚然成风
      
抗战胜利后,长沙出现了以集邮为主的收藏热潮。李相均、曾国华、汤麟囿、吴伟俊等许多集邮家认识到有必要正确地引导收藏活动、提高集邮者的邮识水平、培养青少年集邮后辈,他们为此积极奔波。1947年7月1日,尚美邮学会成立后,长沙有组织的集邮活动及邮学研究活动开展起来,其中大规模地活动是两次邮展和两次集邮学术讲座:
      ① 两次邮展:扩大了集邮的社会影响。
      第一次邮展举办于1948年元旦。邮展名称是《长沙首届中西邮票展览》,地点在又一村青年馆(现在的少年文化宫),历时三天。主要邮集有:汤麟囿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邮票》、曾国华的《英皇加冕邮票》、曾宪的《纪念罗斯福邮票》、吴伟俊的《中国邮票》等邮集,一共120框、20部邮集,两千多枚邮票。长沙邮政局的陈一川先生带来了各种新邮供应。经邮局默许,吴伟俊设计了的纪念戳供集邮者加盖。这次邮展是由尚美邮票社社长吴伟俊具体承办,得到了市青年馆长陈良弼(辅)先生、省民众教育馆主任杨石麟先生的支持和协助。1947年12月31日长沙各大报纸均以显要位置报导了这次邮展的消息,开幕当天参观者达到了数万人,规模空前。
      第二次邮展举办于1949年4月3日。这次邮展主要是为了配合长沙市公路、电力、邮政、航运等四部门在民生服务处联合举办的《长沙市交通机关春季联合业务展览大会》而由尚美邮票社社长吴伟俊组织举办的。展出的邮集主要是吴伟俊提供的外国邮票,另有李相均送展的“大龙”邮票、“小龙”邮票、“万寿”和“临时中立”邮票,李弗如的《长江港口邮戳集》,陈复祥的《中外实寄封片集》等,一共50框左右。著名的集邮家钟笑炉特地从上海发来了贺电。虽然这次展期只有一天的时间,但是在当时的时局下确属不易了。
      ② 两次集邮学术讲座:提高了集邮爱好者的邮识水平。
      
1949年是中国政治、经济局势激剧变化的一年,但在这样局势下,长沙地区举办了两次大规模的集邮学术讲座,由此可见当时集邮的影响日益扩大、那些先辈们集邮志趣的坚定。
      第一次讲座是在5月9日,主讲人为老集邮家李相均教授。李先生主讲的题目为《我国集邮的现状和对今后的展望》。李教授在讲座中着重指出当前集邮现状是收藏多于研究,停滞在收藏阶段;建议大家应作一个邮学家,而不要只是一个单纯的收藏家。他还特别强调收藏应为集邮研究积累资料。参听这次讲座的主要是当时湖南省有名的集邮家及爱好者二十多人。这次讲座,可以说是体现湖南集邮发展水平的一次讲座,为集邮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影响很大。
      第二次讲座是在6月9日,主讲人为当时湖南省邮政局集邮台的负责人陈岳正。陈先生主讲的题目是《怎样集邮?》。这次讲座的主题是由大家建议而确定的面向青少年的一次大众化的通俗易懂的讲座,参加者主要是当时的中学生和青年职员。讲座的反响很好,使不少刚入门的青少年从“好玩”、“好奇”、“攒钱”等方面转入积累知识、深入收集研究的境地。此后,不少学校还成立了“集邮知识小组”,使集邮步入了正轨。
      除了长沙地区以外,这一时期湖南集邮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长沙为中心的集邮活动向全省扩展,其它各地区的集邮活动开始兴起。各地区追溯集邮的历史,大多都是从这时开始的。最有影响的是:著名的集邮家阎东魁先生在衡阳铁路局工作时,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一个当地的集邮群体,并使湖南的铁路集邮同仁和外界有了很大的联系。1946年9月20日,长沙的集邮爱好者张继武、雷星焕、孙少荣、孙维德四人去广西柳州参加了湘桂黔铁路同仁邮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孙维德当选为理事,雷星焕、雷永仲兄弟被任命为会刊《西南邮风》的驻湘通讯员。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50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