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刘汉民先生被业内称为“钱币达人”、“功勋会员”,也曾被国内权威的收藏组织评为“人民币十大收藏家”。有行家观赏完刘汉民的收藏展后表示,相当于看了一部新中国的货币和票证发展史,从中可以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国钱币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金融事业发展概况以及粮食紧张年代的凭票供应历史。
人民币收藏学会理事刘汉民先生钱币、邮票收藏品大型个人展览会于2013年8月11日至8月13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隆重举行,刘汉民个人收藏展足以用“震撼” 一词来形容,展出的收藏品包括金融、邮品、票证等三大门类,品种600多框,藏品数量高达百万,是收藏界一次首创的盛宴。
收藏展分金融、邮品、票证三大类,共6个展区,共600多框,全长300米,近百万张。藏品包括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的钱币、金融债券、企业债券、银行储蓄单、储蓄存折、银行卡、银行练功券、油票、粮票、粮油供应证、迁移证、农业税票,还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纸币、外汇票 等,品种繁多,价值连城。
懂行的人说,刘汉民先生收藏品种之多、数量之大,极为罕见。而其个人自费举行如此规模庞大的收藏展,在国内也应该尚属首次。
退休后坚持“收藏梦”

刘汉民先生出生于古城西安,在古城历史的文化熏陶之下自幼酷爱收藏,早年就已经收藏了不少的明、清字画以及文史古籍,可惜在文革期间被迫销毁。虽然自己的“宝贝”付之东流,但刘汉民先生的收藏梦并没有因此而破灭。
刘汉民先生退休前是一名地质职工,早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毕业之后即被分配到广西地矿局。在地质工作陷入困 境的时候,刘汉民先生受命奔赴北海闯市场。凭借着他敏锐而独到的市场洞察能力与敢打敢拼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几年光景,他和他带领的团队在竞争激烈、对手如 林的工勘市场站稳了脚跟,并很快创造出不菲的业绩,一时成为广西地矿系统开拓市场的一面旗帜。
退休之后,刘汉民先生又续起了他的“收藏梦”。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汉民的朋友向他展示其家中所收藏的钱币,当时刘汉民觉得既新鲜又好玩。从那以后,他便对人民币、邮票的收藏入了迷,而且一发不可收。于是,从1949年至今的所有银行金融类的藏品,刘汉民先生都照单全收,尽力收藏。
从2006年开始,他先后辗转了广州、甘肃等多个省市的钱币市场进行钱币收集。每到一个地方一下火车他便马上 赶往当地的钱币市场。2009年4月,为了收集一张冠号为CP的五角钱钱币,他抱病前往新疆伊犁,当时的他患有低血糖,发作时整张脸异常惨白,但下了火车 后,他马上赶到当地最大的市场去发传单,希望有人能够给他提供钱币的线索,“那张冠号CP的五毛钱在市场上很少有,如果能找到,将是我一生收藏的最大收 获。”刘汉民说。
在伊犁一待就是20多天,他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起来去逛各个地方的市场,饿了渴了他就吃随身携带的干粮和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辗转了十多天后,刘汉民终于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手上有两张冠号CP的五毛钱,但要200元一张,刘汉民当时便答应了对方的要求。“贵是 贵了点,但这张钱币真的很难找,值得。”刘汉民先生说。为了将各类钱币收集到手,当时年逾60多岁的他睡过火车站,独自开车到过西藏,因为高原反应而差点 送命。

7年来,他走遍全国200多个城市。“我们都劝他不要去那么远的地方找,但他就是不听,对于钱币收藏,他已经 到了痴迷的地步了。”刘汉民先生的儿媳妇黄丰慧说。尽管刘汉民先生一家人都非常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都非常支持他的收藏爱好,“我们知道,他收藏的不仅是 钱币,还是历史。看到那些钱币,他就仿佛看到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史。”黄丰慧说。
冠号JX的两毛钱市价15万元
钱币有趣味号、连体号、水印倒印,一张冠号为JX的两毛钱钞票在市面上要价15万元,这些在别人听来一头雾水或者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刘汉民先生那里却是最简单的常识。
“趣味号的意思就是每张钱币的冠号字母和数字都具有逻辑性,比如FT12341234,GH21212121。”在展览馆现场,刘汉民先生一边向记者解释,一边向记者展示不同时期的钱币和冠号。
其实除了趣味号,刘汉民先生还收藏有连体号、水印倒印的钱币。所谓连体号,指的是在钞票印刷时,由于印刷机出 错,出来的钞票没有被剪开,而是两张或者几张连在了一起;而水印倒印指的是钞票上的水印倒着印到相反的位置。这些错版的钱币现在每张市值在1万元以上,有的因为冠号特殊更高达5万元以上。刘汉民先生向记者娓娓道来。
刘汉民先生说,他最喜欢的要数是他至今还没收齐的那套76张国库券。从2004年起,他便开始断断续续地收集国库券,至今已经收集了68张。当初他之所以想要收藏,只是觉得上面的文字和图案好看,但很快他便发现,国库券不仅好看,更是代表着一代人的记忆。

此外,刘汉民先生还拥有冠号从A到Z的各类型钱币,他将每套钱币按照时间顺序以及价值大小排列起来,有些钱币 还没找到或是市面上已经绝版的,他就用空白片标注出来,并写明缘由。“你想知道哪个时期国家生产了哪套钞票,来我这边一看,马上便知道了。” 刘汉民先生说。从开始收藏至今,他所收集的钱币达几十万张,成了真正的“钱币达人”。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人们接触的外国货币也越来越多。除了继续收藏国内的钱币外,刘汉民先生也慢慢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五彩缤纷的外币。他常常被那些外国纸币的制作和图案所深深吸引。于是,他决定将外国纸币也纳入自己的收藏行列中。
钱币的命运与一个国家特别是时代是如此地休戚相关。在刘汉民先生的藏品当中,就有一些钱币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比如前苏联的卢布。由于政权更替而停止使用的钱币,虽然失去了其作为货币的功能,但它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藏品。
谈起外国纸币的收藏心得,刘汉民先生说:“外国纸币的做工相对于我们国家的纸币在制作上的确曾经略胜一筹,但我还是比较偏爱我们国家的纸币。为什么呢?因为随着我国的发展,纸币的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美,所以我相信,我国的纸币一定会在国际上创出一定的名号。”
除了钱币,刘汉民先生在邮票收藏方面也有独到的心得。他说,邮票方面偏好文革邮票,因为邮票和纸币不一样,主 要是以节日、文革和一些传统的书画邮票为主。例如,近期发行的琴棋书画邮票就是他所偏爱和钟情的邮品。他说他至今对于自己集邮方面最大的骄傲,就是收全了 几乎所有的文革邮票种类。
钱币代表着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2013年8月适逢刘汉民先生的七十大寿,为了办好这次个人收藏展,他亲力亲为,精心准备。 “我从一年前就开始准备这次展览了,现在花费了60多万元,但我觉得值,因为我想让更多人了解钱币文化,记住历史!” 刘汉民先生说。
说起办个展的初衷,刘汉民先生说, 2012年年初,他在一次整理钱币的过程中突然想到,自己收藏了那么多钱币,每一套都代表着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但却只有身边的亲朋好友知道,他感到有些害怕。“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国家的钱币文化,特别是年轻人。我想让他们记住历史,珍惜现在。”刘汉民当时心里这样念叨。
“我要办展览!”这个想法提出来后,刘汉民先生的两个儿子都非常支持。于是,每到节假日,他们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整理钱币、制作框架,为即将到来的展览做准备。“展览是免费的,但我的希望和寄托是无价的。” 刘汉民先生说。
他坦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最担心的是自己的收藏没人继承,“家里的人支持我的工作,但对收藏都不感兴趣。” 刘汉民先生说。他透露,他的最大心愿是希望有公益心又懂行的专业人士能接管他的收藏,将祖国的钱币文化和历史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