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这些钱的铸行背景和形制特征,供参考。一、铸行背景。明史《食货五》“天启元年,铸泰昌钱,兵部尚书王象乾请铸当十、当百、当千三等大钱,用龙文略做白金三品之制,于是两京皆铸大钱。后有言大钱之弊者,诏南京停铸大钱,收大钱发局改铸。当时开局遍天下,重课钱息。”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天启元年王象乾因军需浩大,请两局和十三省设局鼓铸,规定以六百文为一两。”同时,“王象乾提议兼铸当十当百当千三等大钱,当十钱的重量为小钱的一倍,当百钱五倍,当千钱十倍。”又说“三等大钱也许没有铸造,也许铸造了没有发行就收回改铸。但当十大钱是铸造过的,而且铸得很多,官铸私铸都有。天启二年,户部正式设立宝泉局来铸钱,由右侍郎主持,叫钱法堂。其铸额远超过工部的宝源局,外地也有铸大钱的,如宣府、密云二镇。……六年才下令收回大钱。”“钱局人员舞弊,铸造特别轻小的钱来充数,或降低铜的成色,应当是铜七铅三的,天启三年贬为铜铅各半。”根据以上史料,对天启当十大钱的铸行情况略加梳理如下:1、铸期。始于天启元年,终于天启六年。天启背府、背十一两密似开铸于天启二年。2、铸地。北京和南京。彭信威先生说外地只有宣府和密云二镇。从目前所见实物看,尚有蓟镇。3、材质。天启三年前为“铜七铅三”, 天启三年贬为铜铅各半。白铜钱极少见,皆为官铸。
二、 形制特征。天启大钱有背十一两普通版、容弱版等;上十、下十有阔缘狭缘,大样小样,面文也有区别;背十一两密应开铸于天启背十一两铸行一年之后,从二者的联系来看,背十一两密其形制与背十一两大致相同。或可这样认为,“背十一两密”应是“背十一两”的借范钱,只是背面多了一个“密”字而已。早期的天启背十一两密钱形较大而略厚,钱文特征,“两”字笔画瘦硬,后期的则肥而圆滑。这些特征都可以通过背十一两来印证。背十一两密和背十一两的最显著区别是,背十一两密宝字的“贝”略宽,而背十一两的“贝” 则略为狭窄。经对两枚背十一两密和五枚背十一两“贝”部同一部位测量,背十一两密的“贝”宽度都为6.9mm,而五枚十一两的“贝”宽度只在6-6.2mm之间。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