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银币市场中出现了一款明星品种,那就是“甲午马”1/10盎司金币和一盎司银币,它们强劲的走势出乎许多投资者的预料。彩色金币的价格从3000元飙升到4300元,本色的金银币则从2700元上扬至3700元,一盎司本色和彩色银币的表现也是一路上升,价格都创出了上市以来的新高,这种情况是多年以来非常少见的现象,似乎找到了某种牛市的感觉。
从这几年来的状态看,新上市品种高开低走的运行模式已是一种常态,即使是生肖题材的金银币也不例外,有的品种的下挫力度甚至让人惴惴不安,比如说“辛卯兔”和“壬辰龙”五盎司彩色银币的跌幅都达到了数千元乃至万元之上,投资者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了。我们在看到生肖题材的金银币和其它纪念性金银币止跌企稳的时候,虽然“熊猫”金银币在市场上的成交仍旧十分活跃,但“熊猫”金币的回购事宜却是一片寂静,刚刚推出的业务似乎就成为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市场运行态势转变
回购业务打折扣
记得早在十多年之前,市场就传闻有关部门要推出“熊猫”金币的回购业务,以此来扩大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然而,这么多年以来,此项业务却是杳无音信,一直以来,成为了制约“熊猫”金币进一步走向市场化的一大瓶颈。在这些年中,市场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不少题材的金银币业已走上了快车道;二是国际市场黄金价格一路狂奔,从而营造出了非常鲜明的牛市氛围,黄金衍生品的大量上市,成为了大众的一个重要投资渠道,品种之间的竞争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格局,从而使得投资者对于黄金的价值理念更为深入人心。
黄金价格自2011年见顶以来,市场一直都处于典型的调整阶段,价格跌中有跌,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套牢盘越发沉重;在这样的背景下,“熊猫”金币的回购业务却开始试点了,它的处境乃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项业务如此冷清,或许也出乎了推出方的预料。在刚刚推出“熊猫”金币回购业务的时候,乐观者畅谈它的意义是多么的重大,价值是多么的高,好像这项业务的问世,能将“熊猫”金币的价值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市场却是残酷无情的,从已传出的信息来看,数月以来仅仅出现了三笔交易,而且还都是在上海,北京和深圳不见任何成交,这与“熊猫”金银币在二级市场上的频繁交易情况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熊猫”金币已经连续发行了30余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如果全面铺开回购品种也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过程,但是,只在2013版及以后年版的套装金币)开展业务,这无疑将变现的品种限定在了一个十分狭窄的空间之内,投资者肯定不会买账的,因为这是一种非常不对等的交易行为,这就如同邮票不能当正常的邮资凭证使用一样。从表面上来看,“熊猫”金币具有国家信用,无论规格、成色、质量以及发行量,均由严格限定,还拥有较低的升水率,是不错的投资品种,可能实际上并非如此,某些过高的价值或许是被某些人夸出来的,而非它真实的内在价值。
一般来讲,金币可分为投资性和纪念性两种,“熊猫”金币就属于投资性的金币,“甲午马”金币就是纪念性的金币,纪念性的金币具有题材多样化的特点,比如说生肖、京剧、神话、名著、探月等,而投资性的金币只有“熊猫”金币这样一个题材,这就是它的劣势所在,这还不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要害在于:纪念性金币的发行量基本上都比较小,比如说“贵妃醉酒”彩色金币的发行量只有8000枚,而像“熊猫”这样的投资性的金币的发行量都十分大,银币也是如此,并且是连年放量,美其名曰满足市场需求。众所周知,发行量的大小是决定一个品种升值潜质的关键要素之一,有的时候具有唯一性,而绝大多数规格的“熊猫”金币和银币的发行量都是保持着天量的水平,没有最多,只有更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些投资者天真地认为“熊猫”金币和银币发行量的增加,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可以培育更多的投资者队伍,这简直就是一种无知的“谬论”。发行量少的时候说它投资价值不高,发行量大无边的时候却说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要是这样一种思维长期存在于市场的话,“熊猫”金币恐怕真是“危险”了,甚至有可能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金价暴跌
熊猫金币回购遇冷
虽然“熊猫”金币和银币在价格上有着其它题材的金银币没有的优势,从表面上看,这的确是优势,有些品种的价格甚至到了跌无可跌的地步,比如说价格为15600元左右的2014版“熊猫”套装金币,即使是黄金价格跌到每盎司1100美元~1150美元的话,它也不会跌到哪里;这从简单意义上讲几乎达到了最为安全的边际,但在实践中并非这么简单,我们还要考虑资金博弈的成本问题,这才是致命的一点。因为资金运作“熊猫”套装金币和一盎司银币的成本会相当高,基本上都采取了坚决放弃的手法,即使黄金价格出现持续性地暴涨,也不会起到本质性的作用,而在此时此刻,资金对于生肖题材或者其它题材的金银币的兴趣更高,因为风险低收益高,资金对于“甲午马”金银币运作的价值,要远高于对于2014版“熊猫”套装金币运作的价值,博弈前者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后者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2013版“熊猫”套装金币回购遇冷,黄金价格的暴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套牢盘沉重的情况下,有谁会愿意卖掉它呢,况且买卖的价差也不合理,从那成交的几笔情况看,完全是在做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当然,看原因,还有其它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解决的,甚至有可能永远都无法解开,因为这是由“熊猫”金币的属性所决定的。由于“熊猫”金币和银币在发行量上都是天文数字,因而其价值必然会严重缩水,而且一旦被套牢的话,解套的难度会非常之大,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
除此之外,在历次上攻行情中,“熊猫”金币和银币都没有充当过领头羊或者一线主流品种的角色,往往都是一个陪衬而已,所以这就要求投资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它题材的纪念性金银币上,不要把主要资金放在投资性的“熊猫”金币和银币上。纪念性金银币的风险在有的时候会非常大,这其中的风险往往被某些投资者所夸大,即使果真如此的话,只要耐性地坚守,就有可能迎来曙光;而“熊猫”金币和银币的价格都是紧随黄金价格的震荡而波动,无法走出自己独立的行情,即使价格再低,也难以在行情中特别是中级行情中成为一跃而起。所以投资者在选择品种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了,不要痴迷于投资“熊猫”金币和银币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即使未来回购业务达到如日中天的地步,它的价值也就是黄金价格的代言人。
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传统
银行经营模式遭遇严峻挑战。
存款搬家、客户流失等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让商业银行喘不过气。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大多数银行目前都在加快类“余额宝”的理财产品开发,包括降低购买门槛,抬高产品收益,打通网络销售渠道及T+0理财等等,让传统银行理财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互联网金融在今年仍将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银行对这种机会也形成了共识。但是,在眼下市场中,银行做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并不是单纯将业务搬上网络就行,强调的是客户需求中心。”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人士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有或多或少的冲击,而银行必然要根据市场调整,传统银行理财多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相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缺乏客户体验,这是余额宝、微信红包等产品风靡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银行理财转型的方向。市场夺金战起
春节前后,互联网理财产品密集入场。从苏宁的“零钱包”理财产品面世,到微信理财通上线,均在市场上掀起不小的风浪。相较于银行理财,互联网理财收益更高,资金更灵活,部分产品甚至具备了较强的趣味性,在市场上的接受程度很高。1月22日,微信理财通首日上线的客户量就导致网络“堵车”。在超过7.3%的年化收益率下,当日存入资金总额8亿多元。
作为阿里巴巴标志性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余额宝,节前规模就已经突破了2500亿元,更是被大多数投资者追捧。
值得关注的是,微信理财通在上线之后,收益比余额宝稍高。在“抢红包”游戏的刺激下,对客户的吸引程度不言而喻。据腾讯提供的数据,从除夕开始,截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达到9412个。
在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强势“夺金”下,银行存款的搬家已经有所显现。
湖北银监局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当地银行存款增长已经有所放缓,而存款流失速度还有加大趋势。
一家股份行地方分行部门负责人也坦言,在存款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买存款已经是一种常态。按照该负责人说法,银行存款的收益受限,而市场理财产品收益争相攀高。“只能尽量去减少存款流失,压力很大。”
据媒体报道,中国银行体系1月份存款流失应该在万亿元上下,1月前20天,四大行存款大规模流失7000亿元,流动性考验已经开始。尽管月底银行体系想尽办法冲时点揽存款,四大行1月份存款流失也在4500亿元左右。银行模式“短板”
互联网金融将是一个机构发展的绝佳机会,但是不少商业银行看着这块“蛋糕”却感觉“无从下嘴”。
自去年开始,国有五大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都在相继进军互联网金融,但是目前看来效果并不特别理想。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在多次演讲中都表现出了对互联网的重视。在他看来,互联网是一个银行重要渠道,要重视,但是不能神话。
但是,传统商业银行到底能如何运用互联网仍值得期待。“国内银行互联网相关的事务都基本在电子银行部,而他们所能想到的就是网上银行。可以看到,不少银行在互联网上的运用仅仅是将业务搬到网上,这明显不够。”
北京一家券商分析师称。
该分析师认为,从互联网金融模式上看,互联网确实是渠道,并且是能够提供一定的信誉保证,包括腾讯、网易等,而实际合作的金融机构则是基金、
保险一类,银行则更愿意“自己玩”。从机构之间的差别看,传统银行的优势也是渠道,但是互联网却将银行的优势比了下去。
“对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来说,商业银行可能更在意的是风险控制,而收益可能就会相对低一些。”上述分析师称,这也是用户会将存款搬家的原因。“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之下,应该加快对创新模式的探索,看看怎么将银行融入其中,这也是平安银行一直在做的。”上述平安银行人士称。银行理财反击尽管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中成果有限,但是产品开发上的脚步却并不慢。
据一家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称,余额宝在市场上很火,银行其实也是能够做相应产品开发弥补不足的。
据了解,目前多家银行都推出了和活期存款一样灵活的理财产品,客户当天赎回产品,资金可以立即到账,也就是T+0理财。
记者获悉,招行就与机构合作推出了几款T+0理财产品。其中,目前收益率最高的一款为赛宝金理财计划,收益率最高时达到6.2%,该理财计划归属个人理财日日金系列,其流动性接近于活期存款。
交通银行近期也推出了“货币基金实时提现”业务,目前可对接交银施罗德、光大保德信和易方达基金等公司旗下的4只货币基金。在交行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柜台均可实现快速申购和赎回。平安银行的“平安盈”账户同样如此。客户可以购买南方和大华基金旗下的货币基金,投资门槛仅为1分钱和1元钱,7日年化收益率最高也能达到5%~6%。
“华夏银行也在做一些理财产品,不设投资门槛,即使一分钱也能买,和市场上互联网理财相似。”华夏银行相关人士称。
春节之后,互联网理财的收益率在不断下降,而银行理财则变化不大。
数据显示,春节之后,余额宝、微信通等互联网理财纷纷破7%,而银行在售收益率突破6%的占总发行量的41.34%。
“在目前理财市场上,收益率达到7%并不容易。互联网理财对银行理财的影响就是推升了收益率,银行在这些方面也很无奈。”上述华夏银行人士称。
上述平安银行人士认为,互联网金融在市场上受到青睐也逼迫银行理财转型。在银行理财体系中,产品是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对客户的体验只是兼顾。而互联网金融理财正好相反,它是在控制了风险的情况下,更注重客户体验,立足点在客户体验上。
“在市场竞争中,银行理财的转变很明显,也就是要向客户体验来倾斜。比如,理财不设门槛、实时到账,银行之前不会做这些产品开发,因为比较复杂。但事实证明,客户对这块是有需求的,要想赢得客户青睐,银行就必须去尝试。”上述平安银行人士称。
不仅如此,该人士表示,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可能还是跳不出风险控制为核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银行不可能接受,去年P2P倒闭潮也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
在上述平安银行人士看来,目前银行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是对互联网模式运用的布局。“这块领域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也有比较好的模式借鉴。但是,银行网络流量非常有限,类似于网购这种业务很可能并不能接触到实际客户。”该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