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在扬州双博馆的广陵潮展厅中有一枚有趣的古钱,说它有趣,是因为它看起来,鼻子、眼睛、嘴巴一样不缺,很像一张人脸。这枚长着一张“怪脸”的古钱是战国时流通于江淮一带的“蚁鼻铜钱”。
说起古代金属货币,通常,人们比较熟悉的有:秦半两、五铢钱、开元通宝等等,这些古钱无不拥有外圆内方的外形,显得庄严规整。那么,这枚馆藏的、出土于扬州市郊平山乡古城遗址的“蚁鼻铜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在货币上也有所体现,中原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流行的“布币”,东方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的“刀币”,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的“环币”,南方楚国使用的由贝币演化来的“蚁鼻钱”,一同构成了当时的四大货币体系。而扬州地处于江淮流域,战国时流通的正是这种“蚁鼻铜钱”。
“战国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其正面突起,背面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一般大者长1.8厘米、重4克左右,小者长不足1厘米、重1到2克。钱体上尖下圆,尖端常有一孔。钱面阴文多为“紊”字和“咒”字。“紊”字铸于钱面,就如同一只蚂蚁爬在鼻子上,故俗称“蚁鼻钱”。也有解释说:蚁鼻喻小,意为小钱;“咒”字仿佛是一个鬼脸,所以被后人称为“鬼脸钱”。宋以后,有文字的铜贝被统称为“蚁鼻钱”。
“紊”字,有人将其解释为“圣桼”,也有人认为是“五朱”、“各六朱”等的合体字;“咒”字多解释为“贝”、“哭”、“贝化”,当然,钱文的含义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论证。除此以外,蚁鼻钱的铭文还有“金”、“君”、“行”、“忻”、“匐”、“贝”、“三”等近十种,多为战国后期各地自行铸造。其中, “忻”、“匐”等多见谱录,实物罕极。此外,近年来,考古不断还有新品发现。
通过统计,楚国铜贝中,发现“咒”字贝占整个铜贝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其次是“紊”,“圣朱”及其他数种均为点缀品,很少。通过分析楚铜贝上的铭文,认为如果以绝大多数“咒”字贝为主体,其字可释为“咒”、读作“钱”的话,其余数种贝文的含义,则是对“钱”的补充说明,或名其来源(如“贝”),或名其形体轻便(如“圣朱”),或名其作用和功能等(如“君”、“行”、“安”)。
春秋战国蚁鼻钱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是有文字的最早的金属货币,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