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概念由来已久,似乎已经成为了钱币收藏界的“共识“。但冷静思考一番,此概念是否真正应该赢得“共识“地位呢?
从材质上看,金肯定比银贵,银肯定比铜值钱。那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概念呢?这恐怕需要追溯到85铜猫身上。正是因为它的特殊性,很多收藏者产生了“金不如银,银不如铜”的认识。85铜猫据传只铸造了不到50枚,价格在10年便已到达了20万左右,远比很多金银币值钱。所以这样一来,“金不如银,银不如铜”的概念开始广为流传。但仔细想来,确实如此吗?这是不是只是个特例呢?
探讨任何概念前,我们必须对一些前提条件进行限定,漫无边际地分析讨论很容易出现破绽。首先,我们要把握好比价原则的适用。一般同材质类似规格的品种之间根据题材、发行量等因素进行比价,得到的结论比较可靠。跨材质甚至跨规格进行比价则容易产生很大争议。10年中,金银币界两位资深藏家有一场著名赌局,笔者尤其关注。在95年台湾光复公斤银币(发行量100枚)和5盎司金币(发行量99枚),到底哪个价格应该更高上,两位产生了分歧,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于是便以一顿饭为赌注,展开了这场著名的赌局。其实如果按照相对珍稀度概念很好解决这个争议。5盎司金币中,台湾光复因为其实铸量较大,市场流通量较高,在物以稀为贵的指导原则下,它在这个版块里排名靠后。而公斤银币里,除了古代科技外,就属台湾光复排名最前。区区100枚的发行量让他足以和大部分5盎司金币比肩,这个数量在整个金银币范围内,也算很少了,更不要说它在所有银币中的地位了。在台湾光复5盎司金和公斤银两个品种的发行量几乎完全相同前提下,哪个更为珍稀一目了然。但考虑到银币保管和不少人对金币的偏好上,两者实际差距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何会产生这场赌局的原因。
但在有些情况下,“金不如银,银不如铜”这个判断规则可能并不能运用自如。我们以同为200枚发行量的一盎司金币和一盎司银币为例进行比较。从铸造成本来看,一盎司银币和一盎司金币都一般需要单独制作模具。一盎司金币或银币单独只压印200枚,笔者不敢想象其成本、其发售价格。在我国发行历史上,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一盎司银币发行量在200枚左右的,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200枚发行量的一盎司银币的发行价格实在难以用普通一盎司银币去推测。同样,一盎司金币接近200枚发行量的也几乎不大可能出现。如果真出现了,其价值应远超普通的一盎司金币。这两者比较,由于它们的发行量在小规格金银币中位列顶端,在物以稀为贵原则指导下,材质的差异实在可以忽略。不考虑题材等因素,两者价值应该不相上下。所以,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发行量,“金不如银,银不如铜”规则失效了。
从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发行量相同的金银币呈现出的不同价值是由于其在所处版块中相对珍稀度排名决定的,而不是“金不如银,银不如铜”这八个大字那么简单。判断一枚金银币的珍稀程度,必须要从它所处的规格或材质着手,以和它相似规格及材质的其他品种,通过发行量和题材进行比较,才能够得出正确的比价结果。当然,探讨前述两个例子时,我们的假定是题材没有起到或者没有起到很大作用。
假设发行量都很大,如一盎司银币发行量10万枚,一盎司金币发行量也达到10万枚,那“金不如银,银不如铜”的判断规则就更不管用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相对珍稀度起了作用。不论哪种材质,10万枚的发行量对于金银币本就不大的收藏投资群体来讲,体量已经很大。所以它们在各自版块里不会有很显著的地位,显得异常平庸。这时就连一枚1/4盎司的金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足以击败1盎司银币了,更遑论一枚1盎司金币了呢。在这里还是材质价格起到了决定性因素,发行量因素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小。所以,这里是银不如金,并不是金不如银。
当然也存在发行量不大不小,且规格大小不一,难以判断的情况。例如,发行量同为500枚的94年5盎司婴戏图银币和89年5盎司蛇年金币之间,后者价格高于前者,也就是说银不如金。而发行量同为400枚的94年12盎司婴戏图银币与91年5盎司羊年金币之中,在前几年,前者远高于后者,正所谓金不如银。现在处于价格回落阶段,后者又超过了前者。用“金不如银,银不如铜”来简单判断,显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以上,我们简单分析了“金不如银,银不如铜”这个概念的巨大缺陷。其实对于目前钱币收藏圈内的一些所谓的真知灼见,在笔者看来,都有一定的商榷余地。笔者认为,留给收藏爱好者的不应该仅仅是获得珍品那一时的快感,还应该是对正确币识的不断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