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对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项目的回顾与反思

1楼
我是小散 发表于:2014/8/25 16:25:00

对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项目的回顾与反思
(实泉十美写于2014.8)

2014年8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15年贵金属纪念币的发行计划,原计划要发行十组的青铜器项目并没有如期出现在计划列表里,发行三组后便戛然而止。据中国金币总公司人士说是暂缓发行,暂缓原因虽碍于颜面未明说,但却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该项目并未被市场认可。

我喜欢青铜器,更喜欢青铜器金银币,所以当我知道这个消息后,不禁有种深深的遗憾和淡淡的凄凉之感,感叹此项目坎坷多桀的命运。此次暂缓,不知何日才能再见。

从目前已经发行的三组的市场表现来看,中国青铜器项目可以说是失败的。痛定思痛,在暂缓发行的空当期,我们需要对已经发行的三组进行深入分析,亡羊补牢,以期接下来的七组(如果还继续发行的话)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从而可以继续用金银币的形式把中华民族瑰丽宏大的青铜文化传承下去。

一、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各组市场表现回顾

由于金币总公司在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上的重大设计缺陷(虽然金总从未承认也羞于承认),从2012年8月底该组纪念币发行伊始就不被市场认可。以受众面最广的金银套币(1/4盎司金和1盎司银)来看,那价格是一跌再跌。从刚开始2012年9月份的市场价5400左右,短短3个月内,不仅击穿了指导价4900,到2012年12月份的时候便跌倒4200,跌幅之大令人唏嘘。随即,该套币在4000左右的价位盘整了数月,便又倒头向下,目前价格(2014年8月)大概在3000左右。

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2组)在2013年5月23日如期发行,显然第1组的市场表现给了金总很大的压力,在第二组的设计上,金总明显上心,套币设计可圈可点,并且在5盎司的银币上采用了仿古做旧的工艺,以期能够提振市场信心。

仿古工艺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可是由于第1组凄惨的市场表现,众特许和币商对第2组并不买账,完全没有参与的热情,导致该组套币一面世,价格就硬生生直接开在指导价4580的下下方3800处,3个月后,市场价变为3200,目前价位2800上下。

鉴于前两组市场表现比较差,市场普遍看淡该系列,坊间一度传言第3组要停发。但是,给人出其不意一贯是金总的风格,在2014年8月8日,青铜器第3组在前两组阴影的笼罩下和众人的猜疑中惊艳登场。为什么说惊艳呢?在第3组的设计上,青铜器的选择均是富于表现力的器物(后母戊鼎、人面龙纹盉、亚址方尊),雕刻更加细腻深刻,高浮雕效果对比强烈。而且在银币上更进一步采用了局部仿古做旧和无边工艺相结合的手法。可以说无论从器物的学术性、还是艺术的表现力上,该组纪念币绝对是三组中最好的。可是,市场是无情的,即使该组的发行量是最少的,即使该组的设计、雕刻是如此的完美,青铜器纪念币第3组的套币价格仍然毫不留情的在面市之初就直落在2900的价位处,创出了纪念币面市价格的跌幅最大记录。

如果说第1组的市场表现差是因为设计缺陷造成的话,那么第3组完全就是生不逢时了,在整个金银币市场环境低迷和第1组的拙劣市场表现所引发的悲观情绪的双重打击下,纵使第3组有十八班武艺,也只能是英雄落难处,扼腕长叹,甚是凄凉!

显然,第3组的市场表现完全击垮了金总对青铜器项目的信心,该项目消失在2015年的计划里便显得如此理所当然。

二、对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设计的反思

在市场普遍对青铜器题材抱有强烈质疑的当下,“青铜器项目的纪念币还有必要继续发下去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无论从题材契合度,文化表现角度,还是传承角度来看,金银币无疑是青铜器的最佳载体,在此不细说,青铜器项目不仅要继续发,而且应当发行完十组。

只可惜,如此端庄秀丽的美妇,被金总这个低劣的设计师给硬生生画成了如花。但是,只有回过头反思走过的路,才能往前走得更远,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造成现如今尴尬境地的原因。

1、项目的立项原则问题

 青铜器项目立项之初,金总是相当重视的,提早两年时间就开始进行项目的准备工作。通过大量的调查论证,设计部门最终确定了以时代为主线,选取国内各大博物馆与海外收藏的经典器物为核心表现元素,以青铜器铭文、纹饰为背景装饰设计理念”以及“学术性、艺术性、地域性、功用性”的主体器物的选择与规格搭配原则注意这里,金总把“学术性”优先排在首要考虑的位置。

 按照以上理念和原则,金总设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选择从从20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中选取了50件国宝级青铜重器作为未来十组币面主题图案,并形成约稿文案并向各大造币厂和专业美术工作者征集设计方案。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预先确立的理念原则,虽然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快速的寻找到目标而不会偏题,但由于考虑不周全,这些原则会带来一些问题:优先考虑学术价值,不够重视美学价值;器物的相似性问题等,具体如下;

 问题一是币面的器物优先从考古价值选择各个年代的典型器物,不够重视或者说忽视了该器物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出青铜器的特点,是否具有美感,是否真的适合在金银币上表现。

 问题二是器物一定要按照夏、商早期、中期、晚期,西周、春秋、战国这种时序机械安排纪念币的发行。忽视了“第一印象往往起决定作用”和“钱币市场第1组往往会对后续发行的起标杆和比价效应”的客观规律。

 问题三是鼎是国之重器,故鼎刻画在5盎司金币上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忽视了器物的相似性所带来的审美疲劳。
 青铜器项目的理念和原则的考虑缺陷是导致青铜器纪念币不被市场认可的最根本和最致命原因,悲剧的种子,从项目伊始便已埋下。

 接下来要剖析的青铜器设计的缺憾全部都与这三个问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些问题在青铜器第1组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下面我就主要以第1组为例,顺带提及2,3组,来详细说明青铜器项目在设计上的种种缺憾

 2、青铜器金银币的重大设计缺憾

(1)币面器物的重复性问题。

在5盎司金币上存在一个很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器物选择的重复性问题。从第1组到第3组,币面图案分别是“商.兽面纹方鼎”、“商.司母辛方鼎”、“商.后母戊方鼎”。这几个著名的大鼎都是带兽面纹的竖耳柱状四足方鼎,在器形、图纹方面大同小异,并无显著区别标志,如果非专业人士,在整体上很难一下子区分的出来。这就容易造成集藏者对5盎司金的审美疲劳,如果接下来持续雕刻方鼎的图案,那么估计5盎司金币危矣。

 其实,前三组中,除了第1组安排方鼎之外,2、3组完全没有必要继续使用带有兽面纹的方鼎图案。青铜器鼎的器物中,除了带有兽面纹的方鼎,还有其他很多外形、纹路特点鲜明的鼎,如人面鼎、大盂鼎等。

 还有,5盎司金币,难道一定要选择鼎作为币面图案?为什么不可以选择其他器物呢?这个问题,希望金总的设计师们要好好想想。

器物的重复性问题还表现在第1组的两枚2规格银币上,公斤银的“兽面纹斝”和5盎司银的“兽面纹鬲”。这两个器物,虽说属于不同类别的器物,但样子长得实在非常相似,我一度很疑惑,经常混淆。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进行对比。

总之,外观和纹路相近的器物的选择,造成币面图案的辨识度不高,降低了币面图案的表达力,集藏者也容易感到混淆和审美疲劳,大大消减了此类钱币的市场接受力。

(2)器物的考古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平衡问题

一想到青铜器,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古朴、大气、狞厉”的国之重器,这就是青铜器的艺术美。 

但按照金总的器物入选标准,是想把各个时期的具有重大考古价值的典型器物代表刻画在币面上。这会带来一个问题,有些青铜器,虽然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器物本身设计、浇注比较朴素简单,并不适合雕刻在币面上来表现青铜器的特点。但金总在考古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权衡中,貌似以考古价值为主。结果,就是在第1组1/4盎司金币和1盎司银币上,出现了不适合表现青铜器艺术美的“乳钉纹爵”和“弦 纹盉”,这两枚币的图案被网友戏称之为“三脚架”和“香蕉皮”。金总应该也意识到这两件器物的缺陷,所以把这两件器物放在了金银套币上。这也由此引发了下一个问题。

(3)不重视金银套币的设计问题。

 不仅青铜器第1组上,在其他题材的也有类似的体现,那就是金总的设计优先考虑大规格纪念币,不管是图案的选择还是先进工艺的运用,不太重视金银套币的图案选择和设计。一个项目中,核心题材要放到大规格纪念币上,先进工艺的运用也优先考虑大规格币。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方向。要知道,大规格纪念币也就几百枚,最多几千枚,而且价格昂贵,不是一般人能消费的起的。而金银套币就不同了,发行量一般动辄几万枚,价格也比较亲民,受众面相当广泛。在一个项目中,金银套币的设计和市场认可度,可以说决定了该项目的成败。

如果说大规格纪念币是该项目中的领军人物的话,那么套币就是该项目中的士兵。将领(大规格纪念币)再厉害,也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占领市场,还得依靠这些训练有素的士兵。士兵能力(套币的图案、设计、雕刻)不行,徒有将军一身武艺,也无法撼动市场。青铜器第1组,最大的设计失败之处就是太过轻视对套币的设计,结果在市场这个敌人面前,失败的一塌糊涂。

除了第1组外,第2组的银币“妇好方斝”也存在类似不够重视的问题,本来妇好方斝这件器物的实物是非常大气美观的,可是在1盎司的币面设计上,完全没有体现出实物的美感,底面的饰纹寥寥数笔,更有充数的嫌疑。

(4)器物的面市顺序和市场营销要求的平衡问题。

 这次青铜器项目,金总2年磨一剑,一次整体设计10组,希望能够系统的、有序的展现不同时期的青铜器。正因为基于这样的原因,最为著名的青铜重器后母戊方鼎(又叫司母戊方鼎)在第3组才姗姗来迟,设计雕刻精美绝伦的四羊方尊迄今为止还未露面。我认为,金总的这种安排,表面上是因为这几件重器按照时代顺序还没到出场时间。但实际上反映出金总的设计人员学者气息过重,对于市场不够重视。

 青铜器,虽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相信大多数人所知道的青铜器就是在小学历史课本里见到的“后(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而且这两件青铜器,雕刻精美,气势磅礴,绝对是青铜器里具有顶级艺术表现力的器物,非常适合雕刻在钱币上。

 因此,如果金总重视市场,充分认识到“一个项目的第1组对后续所带来的标杆和比价效应”的重要性,他应该选择那些设计雕刻精美,富于艺术表现力,适合在钱币表现青铜器之美的器物,以期努力做到开门红。也就不会机械的非要按照时间顺序把“兽面纹方鼎”、“兽面纹斝”、“兽面纹鬲”等国人并不熟悉而且器形相似的器物放在第1组上,也不会把不适合表现青铜器特点的“乳钉纹爵”和“弦纹盉”放在第1组上了。

 这样做导致的后果就是第1组面市后,由于币面的设计雕刻和市场的预期相差甚远,市场表现相当凄凉。而且由于第1组的标杆效应和“青铜器项目是个垃圾项目”的第一印象,虽然金总在第2、3组努力改正先前的错误,无奈市场的认知惯性是强大的,效果并不明显。

 与之对比明显的是中国出土文物(青铜器)的币面器物的选择。由于当时生产金银币是为了出口创汇,设计生产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因此“这3组青铜器在选材上,以动物或人物器物为主,这样的选择更好地再现了青铜器的美观性。动物、人物等的器形和线条,以及表情、动作极富表现力,更能通过币面表现出动静姿态之美及造型和姿态多变的特点。而在工艺上,这套币采用的镜面与微凝霜工艺,即使放在今天,也属于高难度铸造工艺。

 

 

<!--EndFragment-->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8311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