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第一套人民币冠号研究
一张纸币,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它的真假问题和市场价格,很少人会注意它的工艺美术和历史背景,更不用谈是鉴赏冠字号码的深层意义了。然而冠号,除了可以做为代表纸币的身份证,和具有人类指纹、DNA的特性之外;它也可提供做买卖契约证书的用途,在反假、遗失或遭窃上,都可能发挥极大的功效。因此,对纸币的收藏者来说,冠号的收藏和研究就至关重要了,它象征着纸币的印制版次、时间、地点和数量;更是研究钱币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注一)
一、首创以罗马数字为冠字的先河
冠字也称作“字头”或“字轨”,即印在票券号码前的符号,用以表示各种票券印制数量的批号。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曾明文规定:冠字一律用I、II、III、…、IX、X等十个罗马字体的数码,每三位不同数码用一括号括住为一个冠字,印在票券正面的左上方(注:东北银行印制的壹仟圆双马耕地和运煤耕地的冠字在右侧为特殊例外情况),每种票版所用的冠字字体与位置,应始终保持一致,不得变更;冠字的字体大小与排列顺序均依照总行的规定,每一个冠字印刷一亿张、一仟万张(或一佰万张),视其为八位数、七位数(或六位数)号码而定。但实际上,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大部份票券的冠字字体与位置都存在着细微的差异。至于冠字印刷顺序方面,原则上第一套人民币都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钞票冠字排列顺序表』来印制生产,但走遍大江南北,搜寻无数冠字实物资料的验证下,得知东北银行印制的壹佰圆北海与角楼(黄色)和伍佰圆正阳门并没有根据总行的规定来办理,其冠字印刷顺序不是从第一个冠字<I II III>,而是直接跳到第一百二十个冠字<IV II X>以后开始,为什么这样呢?则尚待进一步查证。
第一套人民币是新中国首创以罗马字体数码为冠字的先例,有别于民国时期的纸币,大部份以英文字母为冠字或尾字。而由十个罗马数字之中,选出三个不同数字为一组来排列组合的话,可以演绎出10×9×8=720个冠字,这种奇特、复杂、严谨又科学的冠字排列顺序,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从目前档案史料中,只知道前一百二十个冠字的发行顺序,而且经过大部份票券实物的验证也没有错误,但第121个以后的冠字排列情形,在没有文献方面可以参考之下,单单从有限的实物资料来推论,相当不容易,且最后得到的结论,准确度也不够。
近来由于有同好对冠字的认识有所误解,造成有所谓“字冠收集中,最小是012字冠,最大是987字冠”的说法 (注二),这种错误乃起源于『中国人民银行钞票冠字排列顺序表』中,把罗马数字简化为阿拉伯数字填入其表格内,即:0=X、1=I、2=II、3=III、4=IV、5=V、6=VI、7=VII、8=VIII、9=IX。后人不察,把它当成数学式来转换,甚至还有比较大小的怪现象;其实罗马数字中无“0”的表示,“X”是“10”而不是“0”。而人民币上的罗马数字只是采用其『符号』来进行排列组合,作为票券印制批次的『符号』标示来看待,而且单一数字排列的先后顺序为:I、II、III、…、VIII、IX、X。即“X”垫在最后,而非第一个,这可以从第一个发行冠字为<I II III>而不是<X I II>得到验证;在读法上不能按照罗马数字的规律,也不能转换成阿拉伯数字的规律来读,而是就数字读数字,即不加任何单位数,是什么数字记号就读作什么数字。如“V IX I”可转换写作阿拉伯数字和汉语数字的“591”或“五九一”,不读作“五百九十一”,而读作“五、九、一”。又如“II X V”不能写成“205”,不读作“二0五”,也不读作“二百零五”,而是写作阿拉伯数字和汉语数字的“2 10 5"或“二 十 五”,读作 “二 、十、 五” (注三)。前述冠字排列顺序表格中,只因填写者为作业上一时之便,把X当成0,造成后人以算数角度来衡量冠字所导致的疑惑;其实,人民币上的罗马数字只是当作『符号』来进行排列组合而已,因此,冠字只有排列的先后顺序问题,没有数目大小的问题。
二、耐人寻味的号码变化
三、众说纷纭的发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