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制纪念币开启大牛市 作者:晴日
一、市场综述
从2014年四季度开始,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和文交所纪念币电子盘交易的双重推动,流通精制纪念币(以下简称:精制币)网下价格开始了出现大幅度的上涨。多数品种升幅超过50%。计划和已经在文交所挂牌上市品种,精制生肖狗和精制和字第一组的现货价格出现了2倍的上涨,线下市场断货品种数量逐渐增加,惜售情绪蔓延。精制币已经从买方市场迅速转变为卖方市场。蛰伏多年的精制币市场出现了久违兴旺景象。精制币的牛市大幕拉开了。
精制币曾经在2006/7和2009/10年分别走出过两次较大行情。这次走牛与前面几次大行情有类似之处,即都是受到市场大环境的推动,其背后的动力是货币政策的逐步宽松。随着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的到来,货币政策还将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继续宽松,估计这个过程还需要大约2年左右。货币政策是这一波邮币卡行情最大的推手。
文交所是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文化市场这一战略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邮币卡实现电子盘交易是文交所丰富资本市场产品的重大创新。电子盘改变了以往邮币卡做市商长期保持的点对点的交易模式,吸引了更大规模资金的入驻,引进了相对规范的资本市场管理手段,极大提高了邮币卡藏品的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大资金的介入和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促使藏品价格在短时间里有了较大的增长。
2014年9月上电子盘电子盘交易的狗年生肖精制币表现出色,今年3月价格已经提升到7000~8000元一线。鸡年生肖贺岁精制币上线交易最新价位3000~4000元。有明确上市计划的“和”字精制纪念币第一组网下价位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在上海邮币卡交易中心上线的精制龙钞现在价格达到10万以上,其中迎接新世纪精制币套装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制币地位和精制狗的成功,让精制币成了各个文交所竞相吸引的对象。像精制狗在电子盘,精制鸡在上海邮币卡交易中心,表现出各个交易中心对流通精制纪念币的高度重视。
在精制币电子盘上线交易和明确交易计划出台以后,线下交易品种的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跟进,如生肖狗价格从千元以下站上了3000元。其他生肖精制币也沾光随之一起上涨,幅度超过50%。
二、精制币简介
精制币是按照精制工艺制造的硬币。在图案设计、规格和用材方面,精制币与普制币并无差别,但工艺和效果上差异巨大。精制工艺最早是用来生产样币的,由于效果精美受到收藏者喜爱而逐步转化成一种特殊的造币工艺。模具特制并在浮雕面喷砂,单枚多次缓慢压印。视觉效果上,底板镜面和浮雕凝霜产生强烈对比,令人赏心悦目,人见人爱。相对于普制币的淳厚质朴,精制币多了几分俊俏,具有夺人心魄的美感。很多人就是受精制币的效果所吸引而成为忠实的粉丝。
对应于普通工艺流通纪念币,央行多数会同步发行少量的精制币,作为高端礼品和供收藏之用。从1984年新中国首套流通纪念币发行开始,总计已经发行了90种(套)流通纪念币,只有宁夏、广西、六运会等三套没有对应的精制币或者精制样币。(具体详情请参阅孙克勤先生的有关著作)
精制币是法定流通货币。在世界钱币收藏范围内,流通币的收藏地位最高。新发行的流通币需要最高当局审定批准。相对于贵金属纪念币,流通纪念币的接触面更大,社会影响力更强。按照央行的规定,流通精制纪念币属于流通纪念币的一部份,其发行量计入纪念币发行总量,其数量央行不另行通告。这样就确定了精制币的法定流通币的基本定位,造就了正宗的“皇家血统”。
发行数量2万套的精制币是收藏的主流。早期的精制币在发行数量上存在着高低不均的现象,作为高端礼品的数量很小,每种1000~3000枚;而面向大众的数量庞大,半精制币居多,多数十几至二十几万枚,如大熊猫、新宪法公布10周年等,珍稀野生动物大熊猫甚至达到400万枚。中后期绝大多数发行量固定在2万套,只有迎接新世纪和建国50周年发行量为4万套,而最新的“和”字币第三组和马年生肖贺岁发行量又扩充到10万和18万枚。
精制币的分类与普制纪念币基本一致。可按题材、币值和材料区分。
按币值分类。有1元、5元和10元三种。普制纪念币中面值1角的六运会没有精制版。
按题材分类。大体与普制纪念币相同,有珍稀野生动物系列、自治区成立纪念系列、伟人诞辰纪念系列、生肖贺岁系列、世界文化遗产系列、“和”字书法系列。重大事件多为单独出现,收藏中不成为独立系列,比如北京奥运会、新千年、世博会等。另外一些成为了系列,但由于币值、工艺、规格上的巨大差异而没有被收藏者认可。比如建国题材已经发行了35周年、40周年和50周年三种,按理可以成为系列,但由于上述原因,收藏中并不作为独立系列。
按材料分,有黄铜合金、铜镍合金、钢芯镀镍、紫铜等。
三、精制币投资价值
精制币进入收藏市场历史较短,发展尚不成熟。主要特点表现为,收藏群体小且不稳定、市场认知度低,这些都极大制约了精制币价值的体现。
虽然主流精制币的每套发行量只有2万枚,但分散和消化的情况并不理想,多数品种历经多年的消耗仍有不少库存。这说明收藏队伍总体小于发行量,属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由于升值速度不如预期,有一部分收藏者忍受不了寂寞,或小有收益中途离场,导致了精制币收藏群体不稳定。
精制币出现在收藏市场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推动精制币的普及,收藏队伍有所扩大。在钱币收藏家孙克勤先生连续出版了3本专著以后,情况出现了明显的改观,了解和喜爱精制币的人数有大幅度的增长,精制币的地位显著提高。相比纸币和金银币等其他钱币品种,精制币的市场认知度却还不可同日而语。
在钱币投资领域,与精制币在稀缺性上最为接近的就是连体钞了。连体钞正式发行的有18个大套,总量430万套,约30多个品种。发行量最小的1万套,最大的100万套。其中发行量1万1套,5万1套,10万4套,20万5套,25万1套,40万4套,100万1套。
价格上最低的2000元/套,最高25万元/套。规律上看价格与发行量有较强的相关性,发行量10万的价格除1种在4千元左右外,其余价格均在1.5万元以上;发行量20万的价格在5千元左右;发行量40万的价格2500~4000元范围。
对比连体钞,精制币在发行量上具有明显优势,多数只有2万套的量。2万发行量的总套数不超过50种,比连体钞略多;其总量90万套左右,远低于连体钞的总量。价格上,2万发行量的现货市场最高价和连体钞发行百万量级的价格相当。多数价格区间在400~1000元/套,与发行量大很多的连体钞不在一个量级。
更有甚者,目前绝大多数常规发行量精制币价格甚至不如某些发行量高达百万甚至千万套的普制币品种,令人匪夷所思。是那些普制币价格高了,还是多数精制币价格存在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精制币的价值严重低估,是钱币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价值洼地,价值发现之旅还在路上。
恰恰是这种早期市场的不成熟,才为精制币上文交所电子盘交易提供了基础。首先,价值严重低估,价格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再者,仍有相当数量的可交易存世量满足文交所的挂牌要求。除已有4种上电子盘交易品种外,后续还会有相当数量的品种可以陆续挂牌。
相对于其他钱币和邮品,精制币主流品种数相对比较少,题材清晰而不杂,非常有利于新人入手,而不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
精制币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主流品种稀少的发行量。2万的发行量在经过多年的消耗,真正能够用于再交换的数量比较小。量小为王,偏小的数量本身具有促进价格不断攀升的能力。同时,对于文交所挂牌的品种不必过多担心场外筹码放开托管冲击场内价格。
相对于其他钱币和邮品,精制币是货真价实的“绩优小盘”品种。可以相信,精制币将成为文交所邮币卡交易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电子盘的出现使得精制币从收藏价值之外逐步增加了投资功能。精制币最初是高端礼品和宣传品,后来逐步演化为收藏品。虽然多数收藏者有以藏养藏的习惯,却极少有人用精制币理财。然而,文交所电子盘的出现使得精制币的礼品、收藏品特征迅速退居次席,更多地体现出投资品属性,并在不断的强化中。由于精制币属性发生重大转变,单纯用收藏的眼光看待精制币就容易造成许多对精制币价值发现的误判。既然是投资品,就会表现出许多资本市场的特征出来。比如,参与资金的大幅增加,更强烈的市场化运作,交易更加频密,价格弹性加大。当然,最主要的特征是体现出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不管价格如何波动,最终将逐步稳定在市场所认可的价格水平上。
精制币在文交所对应的是与收藏圈完全不同的市场和交易群体。文交所属于资本市场,参加交易的整体与收藏者在风险、精制币基本面等方面的看法短期会有很大差别,更多具有投资眼光。收藏市场更多地看到是标的收藏属性。所以,对于标的价值可能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价值发现和修正,旁观者无需对所谓的炒作过于担忧,参与者需要注意资本市场的风险。
有理由相信,精制币所体现出来巨大的赚钱效应和“绩优小盘”的特点将吸引更多资金不断涌入这个没有开发过的处女地。就文交所电子盘本身来说,几个市场的交易额加起来才相当于股市交易额的千分之二不到,发展空间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