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方寸之间忆苦思甜 票证满载历史情怀

1楼
zhaowf 发表于:2016/5/3 16:22:00
随着文化兴国国家战略的提出,文化领域再次掀起一席热浪,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开始把目光转移到精神层面的投资,文化消费更是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流领域。在众多文化艺术收藏品中,有一种藏品以其特殊的属性吸引了收藏投资者的目光,它就是票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各式各样的票证)

  票证是什么?对于改革开放后出生、怀揣信用卡自由自在消费的一代,“票证”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更无法理解这方寸纸片中曾经容藏着的饥饿寒冷和无言期盼的“时代记忆”。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商品供应极为匮乏,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票证代表了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抗争并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民族创业史。

  票证的起源

  学界对于票据的起源,公认的时间是1955年,是以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为标志。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等票证。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 年8月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 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8月25日国务院公布施行。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较大的厂矿、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

  “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除了买‘红宝书’(《毛泽东选集》)不用票,买其他东西几乎都要票。”当时有人这样感叹。

  1961年10月起,全国各省、市、县先后实行了按工资比例,随发日用工业品购货券、购货证的规定,把50余种商品列入凭券供应范围,如搪瓷杯、电池等物,票证种类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地方还发放了手帕票、鞋票。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到1965年,除粮、布、棉、油、糖、烟等十几种重要票证外,其余票证已逐渐消失。但十年“文化大革命”,又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导致了商品的紧缺。商品越是紧缺,票证发行量就越大,而其间发行票证的数量更是空前。

  票证的种类

  到1961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种。在那个时期,吃饭要粮票,吸烟要烟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连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汽油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肥皂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糖票)

 
  票证的尺寸

  各种票证的尺寸是千差万别的。拿粮票来说,其形式有横式,也有竖式、齿状和正方形。有的粮票与人民币10元大小相同,而有的粮票只有1厘米大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横式粮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竖式票)

 
  票证的面额

  常见的票证面额有半市斤,壹市斤,伍市斤等,面额高的有千斤,万斤 ,面额小的仅为一钱以下。值得一提的是,新疆有一种布票,面额仅为1厘米,并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律,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新疆“壹厘米”布票)

 
  票证的图案

  票证内容名称各不相同,更是丰富多彩。前期票证上印有最高指示、毛泽东语录、红太阳、工农兵、向日葵等,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后期的票证比较朴实,以工农业生产和风景名胜为主。”如粮票上的陕西的兵马俑、广西的象鼻山、内蒙古的博物馆雕塑、西藏的布达拉宫、上海的外滩、湖南的韶山、贵州的遵义与黄果树瀑布及云南的石林等。有的有蒙文、藏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早期票证革命标语)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后期票证以风景为主)

 
  票证的数量

  在票证发行流通的年代,种类繁多,用途广泛。然而现存的数量只减不增,部分稀缺票证更是濒临消失的边缘。与邮票不同的是,票证虽为国家历史文化产物,却不存在再次发行的可能性,这也恰恰体现出票证独一无二的历史属性与数量稀缺性。

  票证的落幕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和农业迅速发展,粮食和其他日用品日益丰富。80年代初,禽蛋蔬菜的价格逐渐放开,一些工业品也逐步达到了供需平衡。于是从1984年开始,以布票为首的各种票证逐渐离开中国的流通领域。到1992年,随着中国最后的一种票证——粮票被取消后,票证最终结束了它长达40年之久的特殊身份。这是目前学界公认的“票证时代”的终结。而在此之前的几年,布票、自行车券、缝纫机券、外汇券等票证家族其他成员,就已悄然“退出江湖”,老百姓从此摆脱和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时代。票证时代的落幕,折射了改革开放10多年生活的巨大变迁,也反映了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沧桑轨迹。

  票证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值得铭记的时代产物。无论是从数量,分部,种类,含义或是其他方面,相信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产物能与之相媲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百姓生活较计划经济时代已有了显著地提升,票证也已完成了自身使命,功成身退。然而每当翻阅起旧时拥有泛黄岁月痕迹的票证,还是会将人们带回过去那个特殊的年代,想起那时的人,事,情。方寸之间,忆苦思甜。时至今日,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票证收藏大军,用自己的方式继承发扬票证文化。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109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