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发行背景
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达宽广,反映的生活鲜明生动,任务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此外,元曲也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元曲和唐诗、宋词同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三座高峰。
元曲邮票以著名元曲为创作灵感、内容,配以诗情画意的表述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画以诗贵,诗以画传,人们在欣赏美丽的中华诗词邮票的时候,犹如在拥抱我们民族文学的瑰宝,同时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灿烂而自豪。中国邮政为纪念这一中国诗词文化,于12月1日发行《元曲》特种邮票1套6枚,分别是6-1秋思80分、6-2潼关怀古1.20元、6-3窦娥冤1.20元、6-4墙头马上1.20元、6-5赵氏孤儿1.50元、6-6倩女离魂3元,全套面值8.90元。
二、藏品详情
1.藏品信息
【藏品名称】2014-29《元曲》特种邮票 小版票
【发行时间】2014年12月1日
【志 号】2014-29
【发行单位】中国邮政
【邮票类别】编年邮票
【邮票规格】30x50mm
【藏品规格】135x220mm(6枚,一套)
【邮票内容】6-1秋思、6-2潼关怀古、6-3窦娥冤、6-4墙头马
上、6-5赵氏孤儿、6-6倩女离魂
【版 别】胶雕
【齿孔度数】13.5°
【设 计】萧玉田
【边 饰】夏竞秋
【编 辑】董研
【印刷机构】北京邮票厂
2.藏品描述
元杂剧《窦娥冤》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纪君祥从《左传》、《史记·赵世家》等史籍取材而创作的一部壮烈悲剧。元杂剧《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郑光祖根据唐代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元杂剧《墙头马上》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元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出任陕西行台中丞途中登临潼关怀古塞(现属陕西潼关县),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元散曲《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创作的小令。“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行情价值分析
1.文化收藏价值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为杂剧和散曲的通称,是元代文学主体。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只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杂剧融合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散曲则产生于民歌俚谣,语言自由活泼,表现力丰富,雅俗共赏。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小版》邮票内容分别选取了散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及杂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六部元曲代表曲目,文化价值高富有教育意义。 宣传了中华民族文化,又是中国邮政特别发行,故文化收藏价值极高。
2.投资价值
为继《唐诗三百首》《宋词》之后古典诗词邮票系列的第三套,《元曲》采用雕刻缩微文字工艺,将元曲全文印制在邮票周边;借助专用点读笔点触邮票,可欣赏到元曲词曲的音频;扫描二维码,也可欣赏元曲词曲音频。微缩雕刻,可点读能扫描的新潮邮票,投资潜力无限。
3.美学价值
邮票设计采用传统的绘画手法,使用矿物颜料,展现出工笔重彩细密工整、敷色艳丽的特点。邮票表现内容生动形象,气氛浓烈,配合不同的书法字体,营造出时代的真实感。该邮票由北京邮票厂采用雕刻与胶印套印方式印制。设计手法细腻别致,色彩浓烈极具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