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玫瑰》想说爱你不容易
---------------------------------------------------------------------
一枚以玫瑰花作为邮资图案的普通邮资明信片,在邮市上造就了一幕幕令人目瞪口呆的邮市炒作行情,终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玫瑰,一种植物。因其花朵娇丽而被人们所喜爱,西方将之作为情人的象征,因此在每年的 2月14日“情人节”,恋人都拿着玫瑰花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寄托爱慕思绪。许多国家都将玫瑰搬上“方寸”,让通信人欣赏或表达悠悠的情素,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大概即为此吧。
1998年 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发行了一枚以玫瑰花作为邮资图的普通邮资明信片,亮丽的玫瑰花吸引着集邮者的注目,成为所有普资片中最漂亮的一枚。一时间邮局售馨,其身价也在邮市上扶摇直上,售价0.65元的“玫瑰”片在市场中的价格竟翻番。对于通常的普资片,出现如此情况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更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共和国“庆祝她的49岁生日之际,《玫瑰》普资片造就了一场令人目瞪口呆的邮市炒作行情,1998年10月的邮市成了《玫瑰》的海洋,其它邮品在《玫瑰》片前均黯然失色。
联体《玫瑰》横空出世
1998年10月 4日,名闻遐迩的上海卢湾区工人体育场邮市(简称卢工)上悄悄然出现了几十包三横连《玫瑰》片。由于近年来伪造或臆造的邮品层出不穷,因此有人怀疑出现的三横联可能是“一路货色”,但经过最后确认为真品时,这种 200张一包的最初成交价为1600元,随后在一批“胆大”的购买者买入后,价格上扬至1800元,而零售的单价则是每张20元,稍有邮识的人都知道,一般的明信片都是裁切成单枚出售的邮局全张,而横联的双片虽然在邮政上曾作为寄出人的回执(又称“双片”)使用过,但目前我国邮政已取消了这种业务,今年6月发行的《苏州旧影》邮政“双片”以企业邮资明信片的形式出现,也历尽坎坷才获得信息产业部的批准,不过使用时必须剪裁成单片方可交寄,不能以邮正“双片”付寄。然而市场上交易的并非邮政“双片”,而是确确实实的未经裁切的三横脸,在国际邮政史上三横联的运用闻所未闻。如此人们想到了这可能是种印刷流程中的裁切“变体”。细心的集邮者在三横联正面右下边上发现了“22”的数字,由此邮人已确定了这种未裁切的横联张是在背面印制企业广告的《玫瑰》邮资明信片,根据其背面无任何图案的情况分析,市场上“出笼”的应该是《玫瑰》“企业广告”邮资明信片的“半成品”,片上“22”的编号使答案昭然若揭。
随着市场上三横联数量的大幅增加, 3天后整包的价格呈现划落,从1800元回落至1200元。一周后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发生了,编号“24”的三直联、六方联以及带有上边的九方联和带下边的十二方联相继出现,10月中旬二十一联和带有四边的二十一联的印刷全张露面于邮市,市场上《玫瑰》普资片“半成品”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最早现身邮市的“22”三横联市价狂跌到倒 3.5元,吃“螃蟹”者被突如其来的大规格连张“咬”的遍体鳞伤,损失惨重。
炒风盛行《玫瑰》泛滥
上海,一个国际开放型城市,中国最早的集邮活动始于此地。70年代未恢复集邮活动后,许多集邮者纷纷自行聚集,形成了“非法”邮市。1988年“太原路邮品交换市场”正式被批准建立,成为我国的四大邮市之一。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三次大邮潮,启动行情的都是在这个市场,作为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上海历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次的《玫瑰》“半成品”行情也不例外,说明有人对此进行过深思熟虑的选择。果然,随着 200张或 400张整包的二十一连张《玫瑰》“半成品”流入邮市,吸引了收藏者的关心,买卖呈现兴旺景象。此时,市场人士对之重视的程度有了明显的变化,一些炒家也从漠不关心到介入交易。10月10日没有边框的二十一联张《玫瑰》“半成品”价格为45元,因大量货源汹涌而来,到10月15日中午,市价已跌至18.5元。然而下午开始有人在市场上大量购入此张,一、二千张的大宗交易随处可见,导致价格出现快速上扬,当天收市时此张市价已回升到30元。翌日市场中的邮商大量购买二十一联张《玫瑰》“半成品”,市场价格升到45元的前期高位。1O月17日,闻讯而来的炒作者和投资者皆蜂拥入市,大肆抢购现象呈现,中午时分价格猛涨至85元。经过短暂的 2个小时整理,下午14点价格重新回升,到17点市价已飚升至每张 110元。第二天卢公邮市开门不久二十一联张《玫瑰》“半成品”的价格达到 160元,而此时四周带边的二十一联张《玫瑰》“半成品”也出现在摊位上,叫价 180元,中午10点有邮商拿出便好“01”的二联张叫价 180元。由于此联张的格式 4x5,与编号“24”的 3X7联张明显不同,因此许多炒家感到《玫瑰》“半成品”的数量和种类不明确,加上短短 3天价格即上涨765%,风险之大让人不不寒而栗,于是低位入货者为保住“胜利”果实而开始大巨出货,中午12点价格跌至 100元,下午17点价格狂跌至40元,许多16日下午入市吸货的炒家和投资者均被悉数“套牢”。
二十一连张《玫瑰》“半成品”的价格的迅猛攀升,使流出者措手不及。好在目前的交通发达,运输快捷,于是大量的《玫瑰》“半成品”二十一连张通过空运、火车托运和公路等快捷现代化运输工具十万火急地运到上海的“卢工“邮市,造成市价的急速滑落,市场上整张的《玫瑰》“半成品”贷满为患。10有21日无边的二十一连张的价格跌至15元,创下了面市以来的新低,大量炒作者全线被套,邮市上怨声载道,许多人望着厚厚的一摞《玫瑰》张只能仰天长叹,这么大的印刷全张哪搁。一位心情洒脱的套牢者则说:“卖不掉或真的没人要,就拿回家糊墙算了,与墙纸比既便宜又牢固,而且挺美观的,万一哪一天“翻身”或想寄信,只要除下或裁下一块就行”。虽然这种“黑色”幽默让人捧腹大笑,但对《玫瑰》“半成品”令人苦笑不得的前景却寓于言表。
也许是老天保佑,也许是跌得过猛,10月27日《玫瑰》各类联张的市价重现回升,成交再度活跃,形成了一次修复兴的反弹。造成这一结局的则是有关管理层下发的对违规流出《玫瑰》“半成品”部门的处罚决定,其中关于从市场上回购的要求成了炒作者“生产自救”的一次良机。从10月27日至10月31日,编号“24”带边的二十一连张印刷全张价格从20元上升到65元,编号“12”的带边的二十一连印刷全张价格从40元猛涨至 200元,而编号“01”的二十连张则在北京邮市出现飚升,价格升至 140元。不过由于众多跟风者都怀疑《玫瑰》的后市表现,加上集邮者在低价位购入较多,今后的买方市场将逐步变小,若非“恶炒”价格很难在现“雄风”,因此成交活跃程度明显较半个月前逊色得多,导致11月 1日价格重新回落到42元,购买者成为新的套牢者,而脱手者则额手称庆,犹如发到“解放证书”,喜悦之情不在话下。
研究者的乐趣
《玫瑰》“半成品”给广大邮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从目前发现的版式看,印刷企业广告明信片的《玫瑰》普资片是为各申请省份“度身定制”的,由此存在的印刷全张也有 3x7的二十一连张和 2x5的十连张以及尚未最终确定的 4X5二十联张。同时从“半成品”的印刷情况看,原先猜测的《玫瑰》普通邮资片上加印省份编号和企业广告的想法也有误,真实的情况则是企业广告为各省承揽后自行决定印制,而编号则在印制邮资图时一并印就,这样排除了在《玫瑰》普资片逐枚加印企业广告的说法。对于集邮者而言,收集带有不同编号的《玫瑰》片将成为一个富于挑战性的趣事,并可以略知我国邮资片的印刷概况和技术环节,通过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将有助于对目前愈演愈烈的伪造假冒邮资片进行鉴别。
违规流出症结在管理上
可以说,市场上堆积如山的未裁切《玫瑰》“半成品”的流出肯定属于违规,因为以这种形式大量出现在市场无论在我国的邮政史上还是在国际邮政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尤其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目前流入市场上的各类大小不一的《玫瑰》“半成品”、不是从邮政窗口售出的,而是被各地“有本事”的人从印刷企业广告的印刷厂或管理部门的仓库中直接运出,并发往各地,形成了管理上的重大漏洞。
那么这些漏洞是如何产生的?这是索绕在邮人心中的疑惑。
从根本上讲,产生漏洞的原因则是印制企业广告本身的规定。由于今年 5月发行的《玫瑰》普资片允许在背面加印企业广告业务,并将承揽权和印制企业广告的任务下放至地方邮政部门制作,于是只要地方提出申请印制量,印制《玫瑰》普资片的厂家在片上加上区别省份的二位邮戳编号后,即将符合当地印制条件的“半成品”发往申请地。如果能够严格控制和加强监督,相信漏洞是不会产生的。然而恰恰是今年邮电分营的特殊性,应该做到的监督出现了问题,使一些人有隙可乘,酿成了“惊天动地”的邮政史奇闻。
此外,外部的金钱诱惑也是一种催化剂。在《玫瑰》发行初的前 4个月,该片价格在市场上每况愈下,但基于大量印制企业广告,有人即猜测真正的《玫瑰》邮资片存世量不大(其实从“半成品”印刷全张上清楚地表明印制企业广告的《玫瑰》普资片是为各地度身定制的,而非想象中的在《玫瑰》普资片上加印),因此个别炒家大量收购《玫瑰》普资片, 9月底上扬至 1.5元,这一价格已远远大于平均每片 1.1— 1.3元的企业广告邮资片售价。此时一些人在金钱面前忘记了邮政的严肃形象和有关规定,冒天下之大不违干出了损国家声誉利自己钱袋的违规事件,从起初的不引人注目的单枚“半成品”,乃至印刷全张,成包成车地运往邮市,而目的地绝大多数在上海“卢工”这个大型邮品批发市场。《玫瑰》“半成品”的出笼,既省了印刷费用和裁切工序,又能够大量快速地“回笼”资金,实在是生财有道!
并未结束的余音
1998年10月19日,新组建的国家邮政局发布“国邮[1998] 202号”文,在《关于贵州、四川省部分邮政企业违规销售多联张邮资明信片情况的通报中批评了违规流出《玫瑰》“半成品”的行为,提出了处理意见,并要求各地邮政部门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同时责成违规部门在一周内从市场上回收流出的“半成品”。然而到了10月底,市场上除了变好“22”和“24”的《玫瑰》“半成品”依然大量交易外,编号“01”的二十连以及编号“12”的二十一连印刷全张继续络绎不绝地加盟到热火朝天的交易行列之中。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11月上旬开始变好“27”二十连以及变好“22”的二十一联印刷全张和编好“05”的印刷全张(横2竖5)悄然出现在邮市上,流出的源头仍未完全赌注,邮市上炒作《玫瑰》“半成品”成了今年10—l1月份一个令人瞩目的“热点”,资金的涌入使投机气氛浓郁,但真正在此“风波”中赚钱的投机者并不多,而大量有渠道的“搬运工”却成为大赢家。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深思,有些邮政部门的个别内部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与外界串通一气,图谋不义之财,气焰何等嚣张,看一下近期邮品“早产儿”的出现,大量全张邮票大幅度大折的情况,《玫瑰》“半成品”的大范围违规流出就绝非偶然。
虽然早在10月上旬三横连刚出现时,上海一些有“责任感”的集邮者认为事态严重,并就《玫瑰》“半成品”大量出现在市场的情况向有关部门反映。10月1O日《文汇报》第12版“今日集藏”专栏刊登了《邮资片半成品违规入市,谨防伪造裁切移位变体》的文章,并刊登了编号为“22”的三横连《玫瑰》“半成品”彩图。10月11日,管理层派到上海“卢工”和“云州”邮市调查,并购得大小不一的连张,证据确凿。 8天后《通报》下发,可惜为时已晚,大量的《玫瑰》“半成品”已铺天盖地涌向全国各地的邮市,局面呈现覆水难收之状,全部回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玫瑰》“半成品”的价格经过高低达10倍的巨幅上窜下探后终于在11月上旬呈现稳定的走势,变动幅度趋小。由于目前的价格基本在露面初期时的相对低位,因此大量的高价购买者无疑成为“套牢族”,有些倾囊而出的炒家在这次投机中的“损失”巨大,几十万买入的《玫瑰》“半成品”目前仅值十几万,望着成摞的《玫瑰》印刷全张,他们看到了能让人流血的“尖刺”,徒唤奈何之下视之如“霉鬼”。更有一些急于抛售的套牢者则将印刷全张卷起竖在柜台上吸引买家,远远望去尤如“泰坦尼克号”轮船上的烟囱。遗憾的是,过于自信的“泰坦尼克号”轮船的豪华身影在一个世纪前的处女航中冰海沉没,演绎出一幕人间悲剧。而《玫瑰》“半成品”会否重蹈覆辙,将是众多市场人士关心的事。但不管结局如何,《玫瑰》“半成品”事件中除了国家邮政形象遭到破坏外,大量盲目参与的炒作者也是牺牲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成为悲剧扮演者。
管理层重拳出击眼成“违规”
11月17日,国家邮政局召开了“全国邮资票品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流入邮市的《玫瑰》“半成品”普资片“违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将《玫瑰》“半成品”连张流入市场的有关省市区下属邮政企业的 5名主要负责人给予撤职处分,同时再次重申了邮资票品销售的有关规定。此举表明,管理层对内部人员的违规行为动了真格,也说明邮市的混乱即将告一段落,广大集邮者和投资者(包括邮商)均持支持态度。
据悉,编号为“24”的贵州版印刷全张共流出215000张,如果加上其它编号流出的印刷全张,总数在400000张。如此大规模大范围地出现“半成品”流入邮市的情况在我国邮政史上和世界邮政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值得我国邮政部门和邮界人士的深思。好在“亡羊补牢,未为迟也”,通过这次的教训,加强内部管理和规范各种制度,中国邮政的良好声誉是能够得到维护的。
当然,《玫瑰》“半成品”的影响将永久存在下去,即使在为期 1个月的回收期内也根本无法解决。因此《玫瑰》“半成品”将成为一个时期提醒管理者和市场人士的“教材”,从各个方面来警示邮人,我们不应该再犯下这类“低级”错误。而规范对于邮市的繁荣发展将十分有利,并最终使我国的集邮事业走上兴旺发达,相信这既是管理层的意图、也是邮人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