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贝币
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甚至猪头等充当最 早实物货币。
铜钫 贝
但因为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自夏商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布币
由农耕经济的农具演变发展而来,形状各异,种类繁多,一般都铸刻有文字,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把布币视作中国钱币文化的象征,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行徽以及人民币的水印图案中,都可以看到布币的存在。
刀币
刀削形,起源于渔猎经济工具,以齐国的刀币最为古朴精美。有的铸有外廓,不仅显得美观,而且增强了牢固度,以防止磨损。
环币
起源于手工业经济工具的纺轮或璧环,上都有古篆文字,分圆孔和方孔两种。环币以它独特的魅力和优越的使用便利性逐渐取代了其他形状的钱币,为秦始皇统一币制、为钱币形状确定为方孔圆形打下了基础。
蚁鼻钱
由贝币演化而来,蚁鼻喻小,意即小钱,俗称“蚁鼻钱”“鬼脸钱”,现存最早的金币就是楚国的“郢爰”(黄金称量货币),呈板形,由可固定的金钣印铸出来。
半两钱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
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
圆形方孔在全国的通行,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五铢钱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设“上林三官”,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对稳定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后七百多年间,五铢钱一直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
年号钱
据考证,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 “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时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发展史上是一个进步。
开元通宝
公元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这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御书钱
就是皇帝亲笔书写钱文的钱币,最早书写钱文的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他亲自用真、行、草三种书体书写“淳化元宝”钱文,开了铸 造“御书钱”的先河。
一个年号钱有三种书体,这在中国货币史上是空前的,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御书钱”。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 “元裕通宝”,这是宋代独特的文化现象。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
在四川 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
元代的纸币称为钞,钞本不许挪用,发行量也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
银锭和银元
元朝,是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清代铜钱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
民间商务大 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
清朝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仿效者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