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邮票大销毁 part1
盖销部邮票库存1994-10《昭君出塞》邮票150万套(含小型张),1994-19《长江三峡》邮票200万套(含小型张);销毁《熊猫》、《竹子》等小型张加字,17套编年票盖销60万套,并将此盖销票分配给各省及中国集邮总公司向青少年集邮者销售。以及相当数量的不适合当时邮资标准的邮票等等。在全国范围内共销毁了1.1亿元1992-1994年发行的邮票,盖销了0.2元邮票。
邮票是一种艺术品,并且是体现国家形象的艺术品,故有“邮票是国家名片”的美誉。新中国邮票以其独有的民族特色,在世界邮坛享有很高的威望。然而,进入 90年代后,随着我国邮票印量的骤然加大,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需求量,不仅给我国邮政事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弊端,也使集邮者丧失了热情和宽容。
邮电部销毁邮票的想法,最早被消息灵通的北京电*视台“北京特快”披露,随后,一些报刊也纷纷传播这一消息。当《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和《人民邮电报》等新闻媒介正式报道这一消息时,立刻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集邮界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间,销毁邮票成为集邮者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著名集邮家李鸿远认为:“邮电部销毁邮票的举措,我深信这是—件大好事,是明智之举。销毁邮票本来就是邮电部门一项正常的工作,这在许多国家已是经常之举。如有的国家规定,在邮票发行期两年的时间内,邮票在邮政窗口销售,两年之后将剩余部分公开销毁;还有的国家为某个邮展发行的纪念小型张,只在邮展期内公开销售,随意购买,邮展结束时,当众销毁。”
集邮家赵人龙坦言:“虽然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曾开展过一次规模较大的销毁邮票行动,但那是销毁旧中华邮政的邮票。此次在全国范围内销毁邮票,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表明了我国邮电部门正视市场存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决心。”
也有不少集邮者,对销毁邮票的意义提出了质疑。有人说,我国邮票发行部门为了冷却1991年邮市爆发的高热症,自1992年加大了纪特邮票的发行量,从而导致了邮市门前冷落、新邮贬值抛售、集邮者与邮票“劳燕分飞”的一系列后果。邮电部销毁邮票之举,虽然可以在短时期内激发邮市,但这只—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也有人呼吁邮电部应“三思而后行”,尽量采用其它措施,不要贸然销毁邮票,从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历史遗憾。
1996年10月24日,这一天虽然在共和国的日历上只是极为普通的一天,但在新中国邮政史和集邮史上,却是不平凡的一天。数吨由中国集邮总公司、北京市邮票公司上交的1992年至1994年待销毁邮票,此前已经北京邮票厂职工连日突击,用裁dao将拆包处理后的邮票切成了条状。上午8时,北京邮票厂安保处处长白德海、副处长李文宪和票证管理科科长秦金春来到厂里,指挥十几名工人,将待销毁邮票在邮电部监销小组的监督下,从票库运出,装上了一辆密封邮政车。 10时许,邮政车来到北京市大兴县光明造纸厂。邮电部监销小组首先对待销毁邮票的品种及数量进行了验证,之后光明造纸厂的工人将一袋袋的邮票倒进化浆机里。随着化浆机不停地转动,几分钟后,白色的纸浆缓缓地从化浆机一旁的管道里流淌了出来。此时,闻讯赶来的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等新闻单位的记者们,或打开录像机,或按下快门,纷纷记录这一历史时刻。
就在北京开始大规模地销毁邮票的同时,邮电部邮票销毁监督小组的成员,分成7个监销小组,奔赴东北、华东、华北、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全国范围的销毁邮票行动随之开始。
位于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为继北京之后,最先开始销毁邮票的地区。新疆地域广阔,邮票从各地州市邮局集中到区邮电管理局,行程时间长,不易集中,加之新疆冬季来临时间较早,给销毁工作的具体操作增加了难度。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邮票的销毁任务,区邮电管理局决定在集中各地州市邮票的同时,先对区邮电管理局票库的邮票进行清点造册,划出此次销毁的品种与数量,从而大大节约了邮票销毁的前期准备时间。为了避免在销毁工作中出现任何纰漏,区邮电管理局邮政处从销毁场地的安排与检查,押运车辆的配置,行进路线的时间安排,到邀请当地新闻媒介参与报道,把各个环节安排得衔接紧凑,有条不紊。10月31 日下午2时,数百公斤邮票经裁切粉碎后,运往销毁现场——乌鲁木齐市第二造纸厂,在邮电部邮票销毁监督小组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邮票销毁监督小组的共同监督下开始销毁,只见数百公斤邮票被造纸厂工人一次又一次地投进宽2米、深3米的化浆池中,巨大的搅拌机在池中吃力地搅拌着,几十分钟后,数百公斤邮票全部化为了纸浆。紧接着,所有参与销毁工作的人士集中起来,参加签字仪式。为了明确销毁工作的事后责任,将销毁清单的签字方划分为三方:地方销毁工作小组负责人、地方直接参与销毁工作人员和邮电部监销小组成员。下午3时30分,新疆销毁邮票工作结束。
在新疆开始销毁邮票的当天,邮电部邮票销毁监督小组华东分组组长杨杰一行,飞往华东销毁邮票的第一站——江苏省南京市。由于南京机场下雨,能见度低,飞机只好改飞上海,一小时后,飞机重飞南京。当杨杰一行赶到南京市里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了。而第二天一早儿,根据已商妥的工作日程,就要开始销毁邮票了。于是,杨杰和江苏省邮电管理局邮票销毁监督小组的有关人士商议,立刻赶往票库清点待销毁邮票的品种与数量。11月1日,江苏省南京市依然是大雨滂沱。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江苏省和南京市新闻单位的采访兴致。《扬子晚报》、《金陵晚报》、《南京日报》、《江苏邮电报》以及江苏电*视台、江苏有线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的记者冒雨涌进江苏省邮电管理局,一位骑摩托车赶来的记者,浑身上下已是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了。8时30分,30袋待销毁邮票开始装上密封邮政车。9时,密封邮政车和数辆新闻采访车驶往江苏省保密局定点销毁文件单位——江宁造纸厂。一小时后,车队来到江宁造纸厂。装满待销毁邮票的密封邮政车徐徐开上地秤,在量出所载重量后,邮政车直接开到化浆机前,30袋邮票在邮电部邮票销毁监督小组、江苏省邮票销毁监督小组人士的注目下,在新闻记者不停的快门声中全部销毁。清理完销毁现场后,杨杰旋即成为新闻记者的采访“主攻”目标。
11月4日,青海省、安徽省开始销毁邮票。11月5日,黑龙江省开始销毁邮票。11月6日,河南省、甘肃省、江西省开始销毁邮票。11月7日,吉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湖北省开始销毁邮票。11月8日,江西省、湖南省开始销毁邮票。11月9日,辽宁省开始销毁邮票。11月11日,广东省、陕西省开始销毁邮票。11月12日,福建省开始销毁邮票。11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始销毁邮票……11月15日,面值数百万元的纪特邮票,在浙江省杭州市华丰造纸厂的化浆池中销毁。同一天,北京再一次销毁邮票。上午11时,1013.1万枚邮票在北京市邮政管理局领导及北京邮政管理局邮政处、财务处、审计处、行管处、保卫处、北京邮票公司、北京电*视台的现场监督下,被拆包、断绳后投入到巨大的蒸球中。 40分钟后,掺杂着稻草的火碱水注入蒸球,随着隆隆的转动声,从蒸球里升腾出剧烈而刺鼻的蒸汽,不多时,花花绿绿的邮票被淹没在沸腾的蒸球内,消失得无影无踪。
11月18日,上海市开始销毁邮票。由于上海市街道拥挤,为了确保销毁邮票工作的万无一失,上海市邮政管理局专门调来了—辆警车。警车开道,警笛长鸣,装有待销毁邮票的邮政车、监督车、新闻采访车等紧随其后,浩浩荡荡的车队在人们的注目下呼啸而过。30多分钟后,车队来到了邮票销毁现场——上海市宝山造纸厂。“开始”,随着上海市邮政管理局副局长吴如森一声令下,上海市集邮总公司工作人员当场将13袋(9个品种)的邮票拆开铅封,由监销人员验明正身后,通过传送带将邮票传送到两层楼高的化浆机投料口旁。吴如森副局长和上海市集邮总公司经理沈世瑞等,冒着四处飞溅的纸浆,亲手将整包的邮票和小型张投入到运转着的化浆机里。刹那间,邮票化作了乳白色的纸浆。当最后一张邮票被投入化浆机里,监销小组经过仔细检查后,当场签字验收合格。当晚,上海电*视台播放了销毁邮票现场的实况录像。
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销毁邮票的行动,历时两个多月,已圆满结束了。长期沉淀于我国各级邮政部门票库中,不适用于现行资费的邮票和发行量过大的纪特邮票,或化浆销毁,或焚之一炬了。此举不仅维护了中国邮政的信誉,同时又有效地启动了集邮市场。据邮政总局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纪特邮票在市场上低于面值销售的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长期无人问津的1992年至1994年邮票,邮市价格正在逐步回升。
邮政快件停办
从92年--2001年是信件和包裹等使用高峰的时间段,中专生、大学生全国各地学校遍地开花,各个学校都在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主要是70 80年龄段,而70 80年龄段在我们国家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从信件、挂号、包裹以及各类邮品使用邮票消耗来分析,1992年-2003年间按照每年消耗邮票的有5亿件,每件都按照1元计算,每年也要消耗5亿元面值的邮票,12年间就至少需要消耗掉60亿元以上的编年邮票。
还有一个值得既有爱好者注意的是1997年-2001年5年就发行合计202.66亿元的邮票,其余的7年合计发行的邮票合计为127.6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