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因为不明朗而出现这样的价格么?不见得。
众所周知的文交所整顿依然不明朗,其实也是很明朗的事情。很显然跟早期的股市一样,不成熟但是不会一巴掌拍死。牵扯的投资人众多,参与者众多。当然最主要的,从国内经济情况来说,投资这个,总比投资那些国际的黄金期货,一些更不着边的东西。让资金白白的被国外给套走要强的多。只要形成一定的规矩,大家都遵守,对于不遵守的严惩不贷,相信还是大有可为的。
那么明眼人估计也看出来了。趋势是必须要保证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以前的捞一票就跑路的行为会有很大的收敛,必定会有很强烈的限制措施。
都说全流通是个趋势,那么在全流通之前呢?价格还是会那么高么?必然是不会的。就算是知道以后的价格会越来越好,那么在还没有实行的现在。实体的价格不会高,线上的价格也不会高到哪去,有的甚至是比线下的价格还要低廉。可是一旦走上正规了,那么短期内的价格也不会高,甚至就目前来说,一些就目前的价格,和实体差价过多的品种,依然还是会下降。明目张胆的下降。等再次上市的差不多了。才会是价格体现的时候。
至于全流通的操作行,感觉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一点就是上市品种的不统一性的压力。同样的品种,有的文交所采用的是整包,整箱,整版,而有的只是单枚的上市,这些统一不了。争议的就是怎么进怎么出的难度,以及觉得合适了,出去的东西再次进入的问题。
我记得有文交所采用了,类似鉴定中心的包装方式。包装后出库,次藏品可以免检再次入库。但是因为和实体市场的价格差异过大,没有什么效果。不过等以后全流通了以后,双方价格差异不大了。而且收藏者也认可了这类相当于有了鉴定证书的藏品的存在的时候。也是大有可为的。只是早期的时候,都只是一些价值比较高的藏品适合这个。你不能指望一个市值3元的套票,人给你包装好,估计包装费那些都划不来。当然整百枚,上千枚的封装也可以有。
比方说,一些小型张,原封的,经过不破坏包装的方式鉴定后,就可以加包装封起来。包装首先利于保存,而封印不容易破坏。可以下次免检入库。这样就方便了很多了,节省了再次入库的时间。
这里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到底是各家文交所各自来做这个事情,还是由国家级别的第三方来统一做这个事情?统一规定标准,统一制定包装规格?为了避免猫腻行为。我个人认为虽然早期会麻烦。但是第三方的方式还是必要的。也可以形成集散中心形式的多地区鉴定中心。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建立几个国家级别的藏品中心。各文交所按藏品规模来付出鉴定费用和保管费用。藏品出问题有藏品中心来承担。
这样,起码第一点,不会存在入库10万套,上市50万套这样的违规行为。在监督到位的情况下,总比之前的鉴定猫腻要好监督管理的多。另外,就近入库就近出库也可以方便很多。甚至有几家文交所有相同品种的时候,都不用出来,只是填写个转移申请就可以了,我从南京所里取出,入到另一个文交所的库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吐槽了。有必要那么多个文交所么?股市才上海
深圳两个,文交所居然是有100多个。统一一下。整合一下看来是必然的。不然这个文交所1000,那个文交所100的事情一定还是会出现。一些利用持有市值欺行霸市的行为依然还是会出现。
文交所太多,导致太多老鼠仓的出现。以及利用虚假市值坑蒙拐骗,甚至上市的标准都完全随意的现象。只要有欺压,就必然是不健康的,也是不会长久的。中等规模的上市者,入库后,被坑到死连个渣都没剩下的没有么?假设100的入库量30%散户认购,30%大户认购,自己有40%里面还要多少比例一年不能交易。等你能交易了,东西已经被人玩坏了。自己连渣都不剩下了。以后这样的事情肯定会少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肯定要改进的多。
有人说这样文交所还挣什么?不要太小看了,以某文交所一年平均每天10亿的交易规模,一年365天,就算交易300天,也有3000亿的交易规模,仅仅是收取千分之三的手续费,不算入库鉴定,以及上市交易的费用,都有9亿。加上鉴定以及上市费用,10亿是妥妥的。就算是现在很多文交所不景气的现在,一天2亿的规模,一年也有好几亿看的到的。至于其他的炒作品种的收益就不可说了,绝对比这个数字还要高昂。
就说到这里吧,总体感觉还是任重道远。
邮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