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目前,全流通成为热门,成为一种标志。对于这一主张,由于没有相关信息,不知道内情,所以看不懂。如果分歧较大,应该是正常的;如果大多数人都来热捧,反对意见被压制,形成一边倒,倒很像砸锅卖铁的气氛。很像是大跃进的节奏。
如果按照把电子盘做大做强目标,实现线上线下全流通肯定是个大方向。
此外,全流通还可能对解决市场暴冷暴热恶循环有益处。暴冷暴热,是中国特色。风来时,池子太小,藏品疯狂上涨,制造虚假繁荣,大有吞天之势;风消时,多小的池子也兴不起风浪,进入冰河期。15年行情突然喷发暴涨,想挡也挡不住,还是由于体量过小,社会资金一介入,价格就飞了天。与此同时,大资金想介入,放到具体品种,存量又显得体量太小,不适合操作,也不利用电子盘的成长。
所面对的一个难于看懂的问题是,从目前市场萎靡不振状态,全流通还是个理想境界,条件是不是成熟无从知晓,这也引发一些置疑声音。置疑也有自己的理由,文交所是个新生事物,是个实验场,但一定要保持冷静头脑。从多方角度考虑问题还是必要的。
讲点不成熟的、类似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重在参与。
首先,做市场调查和评估。目前的电子盘市场是资金推动型市场,为了搞收藏介入电子盘交易者,万里挑一也未必能找出一个。实行全流通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具备良好的资金环境。要考虑到有多大规模资金能进入电子盘,这些资金能支撑起多大规模的电子盘。实行全流通这样重大的政策,首先应该对资金状况进行市场调查和评估。如果主要是从美好设想出发,就有赌的成分,可能成功,也可能演变成前苏联的“休克疗法”。
如果资金面良好,一切都不成问题。风来了,不要说猪,就是大象也能吹上天。但如果没有好的资金环境,本来资金不足,却还在扩张规模,会引起什么后果,这要做一下评估。
从近期社会资金对一些文交所介入动向看,应该有向好的迹象,但资金面状况到底如何,难于弄明白。
其次,做市场调研,还可以调查某些文交所情况。全流通模式,按理说,不是新鲜事物,有文交所早就搞长期敞开托管,出入自由政策,已经具有全流通的基本特点。他们的经验应该得到重视。
先有少数文交所率先搞试点,避免一窝蜂上马,也许是个好办法。
第三,全流通的立足点是什么,应该明确。全流通是项政策,是个大的目标,能不能变成一个好的政策,一个可行性目标,核心问题是资金。文交所如何与场外资金协调,引资金入场,是成败关键。文交所应该在积极引资方面作好文章。
第四,要考虑周边环境,比如考虑邮政和银行两大部门新品发行量扩大可能带来的影响。
经历过1997年邮市的老邮人,对邮政疯狂加大发行量带来的巨大伤害,印象都会很深刻。97年邮市大潮给人们带来错觉,在所有人眼前,前途一片光明。邮政决定放开邮票买卖,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解读是,邮商、报刊亭子、小商小贩都可以批量倒卖邮票。随之而来的是邮品发行量扩张,然后市场行情一路狂泄,然后是漫长的冰河期,光明无限的前景化为泡影,集藏队伍大量流失,邮政不得不缩小发行量,把大量库存进行销毁。到目前为止,无数老精稀价格还没超过97年的价格。
两大新品发行部门就是吞云吐雾的巨无霸,如果这二位神仙发起飙来,恐怕得把美国印美元的印钞机搬来应对。进入邮市的投资资金是永远无法追赶上新品发行速度的。
面对发行量扩张的无奈,文交所应该考虑解决好上新品问题,把新品发行量加大造成的冲击挡在电子盘之外。
如果从长远看,文交所应该和邮政发行、银行发行部门建立协调机制,不能各自为政,只顾谋求自己部门利益,要对新品发行做出合理的控制。把蛋糕做大,对谁都有好处。如果两家发行部门抱着撸羊毛态度,总是乘行情火热猛捞上一把,不管以后是否寸草不生,既会伤害实物市场,也会伤害电子盘,最终也是伤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