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价格混乱的时期来临了。如何改变是个问题。
当初行情发动之初,我们认识了小版,当我们相信了小版的优势的时候,小型张开始爆发了。而当大版猛然爆发出惊人的涨幅的时候,哦,小版还是不如大版。可当大家都相信了大版的时候,套票出现了,以至于大版小版居然参照的都是套票的价格了。除了极个别的品种,大部分品种都是被套票的价格给套牢了。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个什么价格参照?品种?发行量?居然发现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可靠的参照物了。就说同一品种里的龙头效应,都已经很模糊了。或许是行情不好带来的差价很少带来的一些模糊概念。可是这不仅仅是行情不好的原因。有一些要大家来一起探讨的东西在里面。
不管是邮票还是钱币,都是越发行品种越多。为什么每过几年或者10年才会出现一个大的行情。是因为需要个整理的时间。近几年的品种就是在整理期的东西。不过个十年八年的你分析不出来。原因很简单。弱势的时候资金量有限,大家都在找重点,找突破口。甚至在此期间还会有很多的争论存在。
就说两个品种,小版和小型张。行情发动初期的小版,发行量平均不足百万,就是12
13年的量,排除生肖也是在200万附近。还算量少,可是近几年的动辄300万以上400万的量,让大家觉得这个东西不少了。所以价格也就在不断的跳水。而小型张这几年的发行量,也到了1500万左右的量。大有一往无前冲向2000万的架势。这里我们先不说完整大版的事情,就说说这两个品种。在资金量有限的情况下,到底是做小型张,还是去做小版呢?有说现在玩小型张都是玩整盒的,不管是完整盒还是划刀,扣号的,就算1500万发行量,也不过是15万盒的体量,不算事。那小版不更少么?为什么跟的人反而少了呢?
个人理解的原因,可能跟小版当初开始热捧的时候,苛刻的品相要求有一定的关系。小版存世的模式不像小型张,以整包情况出现的极少,尤其是完整包的。甚至很多品种扣号的都很少,只是200连的品种,带了上下的夹板。而小版的发行模式里,除了小版全年预定还是限量的,其他大部分都是在产品册里,或者一部分在总公司的各种年册里出现。这个量和预订量是不成比例的。有说现在小版的真实预定量还是一样只有那么几十万个。不是不想订而是订不到,假如放开预定的话,估计比的上套票的600万以上的预定规模,问题是敢么?真要发行这个量,小版直接烂大街了。可为什么一个本来应该是量少品种的东西,慢慢的就被理解为骗钱品种了?这是一个需要邮政去深思的问题。是真准备放开了么?这里就看出了市场不傻了,从前两年的不管什么小版都热追,到现在的理性接受。不可能你想怎么玩我们都认了。
邮政是个企业,不是一个公立的发行机构。而企业是讲效益的地方。所以行情一旦好转,逐年增加发行量是肯定的,无非是增加多少,怎么增加的问题。而单单减少发行量就能很快解决问题么?不见得,你就是从现在开始,每年递减个10%的发行量,也不见得当时有效。为什么,一个是发行量的公布,往往是一年以后,在之前的各种发行量都属于揣测的量。也就是说等发行了1年了,大家都不会明显的知道量少了。而另外一点,发行量不是想减少就减少下来的。除非大家不预定那么多。按现在的预定量估计,民间不管大小,预定了大概700万左右,这个大家有共识,那么其他的量呢?全年完整大版册到现在我们暂且算他10万册的发行量。以20枚计算需要200万套,这900万左右的量你是减少不掉的。那么其他的呢?都说邮票不好买是吧,那多少的零售量呢,200万套最多。那就是1100万套了。总会有完整版的产品册单独来发行吧?假如某完整版册,在一个县市级有100册,那么全国就是10万册的投放量。最大数算个200万套。这就1300万了。实际数字估计达不到这个数字,除了生肖,有些品种估计也就2万册左右。一些2枚版,5枚版的小篇幅版本会多一些。那么最后的量是在哪里呢?有说每年固定预留的5%的库存,这个或许有,也就是几十万套,还有的就是每年除了预定量,总公司额外发行出来的,企业年册,形象册,中档册,珍藏册,中港澳,活页册等等。100万册是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
很多东西都发行了超过了1300万,到了1400万的地步,有的甚至到了1600万的地步。之所以出现1300万的,还是因为16枚的版的问题。用不了那么多。
实际上,大家也知道,这几年的邮票基本是没有回收和销毁的,原因就在这里,并不是什么公司放货。有放的,但是存在的形式基本都是那些年册。这也是为什么年册开始投放市场的时候,价格开始不断的跳水。减少发行量的唯一途径就是大家都预定的少。而造成整体规模的缩水。但不管怎么说形成不了短期效应,比方说2000年以后一直到06年,这几年的逐步缩水,把市场带起来了么?没有。甚至06年那个量,在当年很多东西还是打折的。所以说仅仅指望减量能引爆市场,不现实,见效太慢。而且刻意的减量,怎么叫刻意,就是提前公布发行量,明摆着告诉你我减量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去年发行量900万的东西还在打折,今年发行了800万,大家会怎么样?赶紧把去年的东西扔了去炒新,结果扔的把去年900万的扔到打对折的地步。你今年的就能好了,一样打折,甚至引起了一种抛售恐慌潮。不管品种,不管发行量的打折。听着不对是不?可现实就是这样。甚至在03
04
05年的时候,有人提出了,发行量没有减少,小版加起来,比以前还要多的思路。于是05年变成大小合一,这总行了吧?还是不行。于是06年连小版都几乎不发行,改发行完整大版册。
看出来了没?没错,跑题了。说的意思简单的理解,就是你现在看着好的东西,不见得就是好,随着发行模式的改变,版式的变革。如果说,哪年,再改成05模式,现在看来是有戏的。也就是大小版预定里的,是完整的,生肖区分大小版,以及一些特殊发行的版式。而预定的最多是撕口的。版式肯定会改成05的除了生肖,其他最多10枚。那样或许市场还有救。不然你单单说发行量,评选张量少不少?一样不温不火的。可是如果说仅仅按照评选张的面值计算,各个都涨了几十倍。也算是对的起观众了。
写这个东西是没有底稿的,想哪写那,可是写到这里,我也想明白了。混乱的局面往往是因为不统一。三轮生肖明确的说比二轮发行的还多,可是时间证明了,单一版式的认可度和存世量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不然也不会存在二轮生肖的这么高的价值体现。甚至大家想过了没有,一轮生肖除了猴,其他的包括鸡的价格,当初都比不上二轮龙啊。邮政为什么这三年除了发行个生肖小本票,其他的品种一个都不发行?亏啊,就说家具和神仙卷那些的精品小本,不夸张的说,制造一个小本票的成本,比的上5个完整大版的代价,而市场表现呢?惨不忍睹,最惨的时候,打对折,吃力不讨好也莫过于此了。
说了半天,市场如今的混乱,和发行模式不如关系,或许回归05模式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到时候发行的短腿品种,咱不发行小版,咱发行大版。另外一个要说的是,除了我国,没有哪个国家的邮票是发行出来就暴涨的。德国世界杯夺冠邮票发行了500万枚,涨了么?这是一个不怎么敢碰的话题,一个病态的东西,其实很多邮人心里有数,发行一个暴涨一个是不正常的,发行一个打折一个也是不正常的。可平衡点到底在哪里?
就说今年的品种吧,你觉得行情就一直这么不温不火?不可能!总会有几个品种爆发起来,尤其是后面发行的几个品种里面,绝对会出现暴涨5倍以上的品种,不然今年大家就无以为继了。我前文提过,目前就算行情再不好,整个邮币卡市场的开支在那里。做这行的总需要花钱。而且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预定,去经营。总会去找补一些利润点的。不可能有人明知道亏钱了还去砸市场,完全不合理。打折是在有利润的前提下,或者已经获得了足够利润的前提下才出现得东西。而今年按现在的架势,要么后期品种发力,要么前期品种补涨,总会有个点来补偿的。
就说到这里,市场的沉积需要一个过程,之所以出现套票行情,也是因为难度的问题,你不管是完整大版还是小版,收集起来都很有难度。大版大部分在每年预定的大版册里。小版,大部分在产品册里,甚至小型张也大部分在年册里。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套票行情的原因,为什么前几年发行量上千万的小型张,就是不以整合的情况来上市,都没有一个可观的量?就是因为年册没有被完全打破。只有把一些年册里的套票打破出来了,小型张那些东西才会被激发出来量。文交所的困境一个是因为管理的混乱,怎么也想不到怎么就这么多文交所。感觉全国一个省有一家文交所都是多的。北上广几个超级城市各有个两家就可以了。上百家真的养不活,就算国家不管控,迟早有些文交所自然就淘汰掉了。
从资金规模来说,北方不如南方,而从邮币卡文交所的投入成本和保存成本来说,南方不如北方。而从市场的整体开支来说,不建议邮币卡文交所的保存地点在北上广深那些城市。无形中增加了保存成本。火爆的时候,九牛一毛,可是真到了薄利时代,或者上市都不一定成功的时代。尤其是入库那些全面放开,库存规模比现在要大十倍的时候,那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了。这也是有些文交所明知道大本册量少也不折腾那东西的原因。大家见过小版的箱子吧,和小型张差不太多,一箱子2000个,100万版,500个箱子。需要多少来保存?一个大保险箱放10000个那种,要100个箱子,规划好点,一个稍微大点的房间就够了。可是大本册呢?发行量10万的,上市5万个
同样大的箱子,20本一箱的话要2500个箱子。就算堆放,之前的房间也需要10间才可以放的下吧?问题是堆放怎么保证不损坏那些就不说了。是不是有点欲哭无泪的感觉。一个是100万,一个是5万。完全不成比例的吃力不讨好啊。不是黑大本册,那东西你说不是在北方的低价位地区建立完善的存储仓库,能保存的下来么?真要做好做大这些,文交所现在只能说还在小学阶段,没说是幼儿园阶段就算客气的了。要走的路还很长,正规化,规模化起码要3到5年。所以我最近很少说文交所怎么怎么了,完全不是一个上面审查就能过的去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啊。软硬实力缺一不可。
邮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