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复烧御瓷 拓新石湾陶更见收藏品位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6/11 21:58: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冯玮瑜

  近期,知名收藏家冯玮瑜又有新作面世。《藏富密码》一经出版,她系统收藏的明清御窑黄釉瓷再度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记者在番禺自得堂见到她的时候,冯玮瑜刚从景德镇赶回来。她兴奋地表示:终于看到了黄釉龙缸成品,就是太大了,自己扛不回来。原来,自得堂大厅里摆放的这些黄釉瓷,都是近两年来她联合景德镇名家打造的复制品、衍生品……

  深入交流下去,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看起来优雅灵秀的冯玮瑜,身上竟潜藏着如此强大的爆发力和想象力——她于收藏之余写书、开讲座,更参与到黄釉瓷的传承性研发和石湾陶塑的开拓性创作中,以此来活化传统,体现出一位收藏家的文化情怀和当代视野,特别值得点赞。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清 康熙黄釉撇口大碗(冯玮瑜藏)

  复烧黄釉瓷 调配颜色 是第一个拦路虎

  说起复烧黄釉瓷,冯玮瑜表示,念头闪现于两年前她应某拍卖公司邀请,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皇家气象”的明清御窑黄釉器个人收藏展。由于她作为内地私人藏家,首次以序列形式收藏和展出明清御窑黄釉瓷器,展品来源清晰,流传有序,在北京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是一个学术性展览,到场的观众很多,有人想买点纪念品,发现什么也没得买,甚至连图录都没有,感到有些失落。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开发一些衍生品,让大家去分享这样一种文化?回来后,我开始找景德镇的陶瓷名家一起研发,只是没料到这么难。”

  御窑黄釉瓷颜色很高级。唯其太高高在上,反而这个题材过去没人系统收藏,景德镇也没人复烧过。“因为存世量太少了。里外全黄的器物,明清皇宫里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用;到了贵妃这个级别,就只能等而下之,用里白外黄的;再往下的级别,不能用这种纯黄色,还必须加彩,譬如加绿彩、粉彩等不同颜色。”

  所以复烧黄釉瓷,调配颜色是卡在面前的第一个拦路虎。要人工复原当时的泥料釉料,要找到一个最合适的配比,把泥料淘炼得跟过去一样,必须反复试验,一次一次复烧。“当时的御窑非常严苛,所有进宫器物都可谓万中挑一,以我们现在的财力物力要达到当时的宫廷标准,相当有挑战性。但我仍然希望保持颜色不‘化妆’,只要有瑕疵就必须敲掉重来。虽然再补色很容易就能遮掩掉黑点,但那样就不是原生态了。”

  同时,为了达到过去那种晶莹剔透的瓷质,冯玮瑜坚持用天然矿物釉料烧制。这样一来,成品率也会大打折扣。如果用稳定性强的化工釉料,只要把烧窑的温度曲线做好,基本能烧出来统一的、一模一样的东西,合格率还能接近百分之百。“但化工釉烧出来的颜色是实的,没有活性,灯光打得再好也不通透。”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旧藏清代康熙黄釉锥拱缠枝莲纹梅瓶被冯玮瑜拍得后,自然成了她的“心头好”。这件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还曾专门写过一篇论文《浇黄釉锥拱缠枝莲纹梅瓶》来论证其为康熙御窑器,连故宫也没有同款收藏。该瓶器型挺拔有力,肩部浑圆大气,满刻的缠枝莲纹几无败笔。

  这样一件高端黄釉瓷,在冯玮瑜的“严苛”督导下,景德镇的师傅基本上做到完美复原。作品上的缠枝莲纹,靠暗刻浇釉烧制而成,必须刻得恰到好处,太浅太深都出不了效果,而且通体一致,对艺人的要求很高。“一个很好的刻工,一个月只能刻两件作品,一旦烧坏了,就得从头来过。所以烧成十个以后,师傅们都说要歇一歇,太累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柠檬黄釉暗刻葵花杯(复烧御瓷)

  还有小小的葵口杯,一打灯,就可以看到里面那些暗刻的条纹,一根根晶莹剔透,几乎别无二致。就是这么一个小东西,其实是上了十几二十几道釉的,每一次上釉,都要等它自然风干后再上一次……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柠檬黄釉暗刻葵花杯托(复烧御瓷)

  而所有这些复制品、衍生品,冯玮瑜都会盖上她自己的印章,也不进行做旧,她就是想告诉大家,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今人对前辈的礼敬。

  对话冯玮瑜——

  为了做秋瑾,我专门去了一趟绍兴

  广州日报:听说您除了收藏明清御窑瓷器,也收藏石湾陶,一个感觉极为“阳春白雪”,一个感觉似乎有点“下里巴人”,这个反差让人有点惊讶。

  冯玮瑜:我和我先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我们的上一辈就喜欢收藏石湾陶。从小,我们就知道这是广东很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石湾窑在全国也是比较有名的民窑。事实上,石湾陶的艺术表现力是极强的,尤其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特别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其他材质无法替代的。至今我们的收藏基本沿袭了三个方向:一是明清官窑,但我主要钻到了单色釉这一个领域;一是以岭南名家为主的书画;另外就是石湾陶。

  广州日报:您大概收藏了多少件石湾陶?

  冯玮瑜:至少有两三百件吧。2014年1月我在广东省博物馆做过一个专门的石湾陶艺展,画册里面收录的就接近两百件了。

  广州日报:您有没有特别偏重哪一方面的题材?

  冯玮瑜:石湾陶从瓦脊文化发展而来,所以过去基本以仙、佛、道为题材。人物性格也不是太鲜明,譬如过去大家做王羲之,旁边必定要做一只鹅,如果没有鹅,别人就认不出来那是王羲之了,可以是其他任何一个人。但今天如果还是重复这些的话,我觉得没有太大意思。我希望能够收藏一些反映这个时代、展现人性光辉时刻的作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刘传《举杯邀明月》

  广州日报:就是说您也会以藏家的身份去引领创作?

  冯玮瑜:引领不敢说,我会融入到题材设计里面,和年轻陶艺家一起合作一些作品。画册中就有一些创作手稿,告诉大家我为什么会去做这个东西,作品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譬如我很喜欢历史人物苏曼殊、秋瑾等,都会希望陶艺家去尝试。我会多方面找资料给他们做参考。为了做秋瑾,我甚至专门去了一趟绍兴,到她的故居拍了很多照片。还有一件董其昌的陶艺作品,因为我收藏了一件他的书法作品,我便想能有一个石湾陶将他的书法融入进去,这样我的收藏也打通了。

  广州日报:您参与创作的作品,一件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

  冯玮瑜:肯定会比较慢,有的甚至两三年才出得来。这对陶艺家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我们也要找对人,不是每个陶艺家都愿意陪我耗的。石湾陶在最鼎盛的时候,价格甚至比官窑还贵。虽然今天没那么火了,但陶艺家做出的作品仍然不愁卖,走商业路线可以很快赚到钱。如果仅仅为了经济效益,不必要做这种突破。很开心的是,不少陶艺家尤其是有美院教育背景的年轻人,愿意为它注入新鲜活力,想趁着年轻的时候去做些新的尝试,提升自己,所以合作都挺愉快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潘超安《姐妹情深》

  《姐妹情深》衣服像大妈 纠结“换衣”复烧三次

  广州日报:每一个创意您会要求对方做几件呢?

  冯玮瑜:手上基本都是原作。原作都只有一件。如果要翻模,必须将原作切开,那原作也就没有了。有时候作品出来的效果特别好,陶艺家也会跟我说能不能翻模,一起合作分成,市场上肯定受欢迎。但我都拒绝了。因为翻模跟原作还是有区别的。翻模以后,还需要再精修,如果是少量翻模,作者还会亲自修一修面部表情,但如果要产业化,那作者是没办法独立完成的,只能是告诉工人眼睛的位置、嘴角的地方应该怎么修。而石湾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传神,翻模出来的总归跟原作有区别。所以,目前我还没想过要迁就市场。

  广州日报:您参与创作的作品中,有没有哪一件是您最满意的?

  冯玮瑜:因为每一件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哪怕是做出来我不太满意的作品,对我来说也是很宝贵的。比如说《姐妹情深》这一件,人物的神情特别俏皮可爱,造型我非常喜欢,但身上的衣服不适合她们,穿得像大妈似的,给作品减分了。后来我们觉得必须重新上釉复烧,而复烧作品很有可能就会烂掉。为了烧还是不烧,我们开了很久的会——不复烧的话,其实还是一件不错的作品,只是没达到我们想要的最佳效果;复烧的话,可能就没有了……这件作品复烧了三次,每一次都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所以,尽管最终出来的效果还是不够完美,但弥足珍贵。这件作品后来还做了画册的封面。

  广州日报:您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石湾陶创作中?

  冯玮瑜:比较早了。这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刚开始可能只是跟陶艺家讲一些概念、故事,慢慢再从讲故事进一步到和陶艺家一起打草稿共同创作。所以,现在很难精确到某一个时间点。主要是我们这里离石湾也近,有时间就会过去找一些陶艺家聊天,聊着聊着就进入状态,渐渐就深入下去了,这种感觉有点像过去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很文雅、很享受的过程。

  广州日报:的确是。紫砂壶因为有了文人墨客的参与,大大提升了它的品格,这对于提高石湾陶塑的文化底蕴也非常有帮助。

  冯玮瑜:艺术创作本来就是精神迸发的产物,因此特别需要交流,需要各种头脑风暴、观念碰撞,才能出现好作品;收藏虽然需要财力作底,同时更需要真正的热爱和投入,如果单纯是投资,会丧失掉很多乐趣。因此,我和石湾陶艺家们很合拍,大家都很欢迎我去。我对陶艺家有所帮助,同样,从陶艺家那里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有时候我的创意是实现不了的,譬如窑温达到1300℃以后,我想要的那种形态就会撑不住,会崩掉,得换一种姿态或者表现形式。这个互动的过程很有意思。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藏富密码》冯玮瑜 著

  《藏富密码》简介:

  如果说著名收藏家冯玮瑜女士的第一本书《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收藏》为你打开了收藏财富的大门,那么,这本书将会带你领略藏富入贵的自在境界。

  冯玮瑜坦言,她坚定地踏上黄釉瓷器系列收藏之路的初心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醉爱和痴迷。她在过往十多年收藏历程中,结缘了纽约大都汇艺术博物馆、玫茵堂、琶金顿、茧山龙泉堂、“敏求精舍”、大仁堂、马钱特、望星楼等全球知名收藏机构,延揽了黄釉碗、菊瓣盘、金钟杯、折沿盘等“明清两朝八帝十御器”。

  在本书中,她真实再现了这些黄釉瓷器历经六百年流转递藏的前世今生,且用生动的文字诠释了他们隐蕴的尊、威、美,及他们承载的文化与传递的价值。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冯玮瑜带领读者如实复盘苏富比、佳士得、中国嘉德等拍卖现场,一掷千金,举牌竞拍的实战,也毫不保留地分享了十条收藏理财秘诀。

  本书不仅可以让读者鉴赏皇家器物之美,细品传统文化之乐,更有助于读者领悟藏富入贵密码,踏上财富快车道,开启新贵生活。

  冯玮瑜:

  著名收藏家,收藏理财燃灯人,传播中华文化学者,畅销书作者,广州市当代艺术研究院理事长,融熙文化和玮瑜文化创始人,雅昌艺术网等多个媒体专栏作家。

来源:新浪收藏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132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