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来源: 雅昌艺术网 文:罗书银
摘要: 2018年香港巴塞尔博览会,由LévyGorvy画廊带来的WilliemdeKooning(德·库宁)作品《无题XII》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 上半年的博览会热闹非凡,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从年后3月底开始,前有画廊周北京,后有一年一度
疯狂的香…
上半年的博览会热闹非凡,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从年后3月底开始,前有画廊周北京,后有一年一度疯狂的香港巴塞尔;还未等画廊安歇妥当,4月份的首届艺术成都,及已经成为北京市民一年一度文化活动项目的艺术北京相继举办。半个月之后,首届JINGART艺览北京随即上演。回顾这些上半年发生的博览会,当行业人士抱怨国内博览会太多时,对比几家博览会的销售数据,我们留意到一个现象:香港巴塞尔在销售额上的领先优势更加明显,这其中西方画廊与艺术家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内地博览会在画廊名单与销售的艺术家作品中都有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色彩。通过下面具体的数据分析,雅昌艺术网试图对上半年的博览会进行一个冷静客观的梳理。
国际画廊影响力在亚洲市场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随着今年H Queen’s 大楼落成,众多国际大牌画廊纷纷进驻香港设立空间,代表着国际一线画廊统一亚洲的局面基本确定。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现象。
在去年雅昌艺术网调查的香港巴塞尔销售情况中,单家画廊的平均销售额约为:750万人民币,而今年,众多国际大画廊的高价作品成交使得这一结果翻了一倍,达到了1460万元。对比国内的博览会,去年艺术北京画廊平均销售额约为100万,今年略有下降,为60万左右。上半年首次举办的艺术成都与JINGART艺览北京这一数据分别为90与85万元左右。
这样的结果与大牌画廊在亚洲市场中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有直接的关系。雅昌艺术网对本届香港巴塞尔的40家画廊的销售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超过100万价格的作品有接近50件,超过500万的有11件,达到千万级别的有7件,进入亿万元阶梯的有2件。
在这些作品中,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占比为61%,中国艺术家占比为27%,日韩等其他地区的艺术家占比为12%。
具体贡献高价的作品为:Lévy Gorvy画廊带来的德·库宁1975年的作品《Untitled XII》以35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售出,收藏者为微软创始人保罗·G·艾伦 (Paul G。 Allen)家族。这一价格在上半年这几场博览会的价格中摘得头筹。立木画廊带来的赫尔南·巴斯(Hernan Bas)(售价约150-200万美元),白立方画廊带来的达明·赫斯特作品《’Twixt the Gloom and the Gleeam》(售价2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都超过了1000万。
进入亿元阶梯的中国艺术家为:耿画廊带来的赵无极《12.89-02.90》,以24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6亿元),另外,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带来的尚扬的作品以1400万人民币售出,还有一件吴大羽的作品《Untitled No.7》(售价1000万人民币),由韩国Kukje画廊带来的李禹焕的作品《With Winds》(售价约150-17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也超过了1000万。
观察国内几家博览会的高价作品,一方面可以看出与香港巴塞尔之间购买力的差距,也能发现逐渐有西方艺术家的面孔,或者由西方画廊代-理的中国艺术家出现。
艺术成都售出的最贵的作品为千高原艺术空间带来的何多苓的作品《看松》,价格为500万人民币,由一位著名的当代藏家收藏。常青画廊带来的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以35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310万)售出,另外,达到百万级别的还有一件展望的雕塑作品《假山石》,以180万售出。
艺术北京售出最高价作品为Bell Art带来的一件基弗的作品《安拉烈山》,在博览会结束之时成功售出,价格为310万人民币,另外,艺·凯旋画廊带来的杨黎明的作品《暗红2018》,据了解,已经以136万人民币的价格被预定。还有玉兰堂带来的李津作品,诚品画廊带来的王玉平作品《彪子》,以接近100万元的价格出售。
在JINGART艺览北京上,耿画廊带来的王怀庆的雕塑作品,据了解以560万的价格被预定,两件张恩利的作品:由豪瑟沃斯画廊及香格纳画廊带来的,分别以2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87万)及180万的价格售出,另外,玉兰堂带来的尹朝阳以100万的价格出售。
内地博览会对西方艺术家的关注度增强
近几年来,无论是上海的博览会,还是美术馆、机构的展览,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家名字进入到国内艺术界的视野。在今年上半年内地的几场博览会上亦有体现。
首次举办的艺术成都,在雅昌艺术网调查统计的总共销售的约60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有约十分之一是国外的艺术家,其中有国外的参展画廊带来的艺术家作品,也有中国的画廊带来的国外艺术家。比如麦勒画廊带来的Rebekka Steiger,以及北京现在画廊带来的美国艺术家Parker Ito的作品。
JINGART艺览北京同样也有体现,首先在参展画廊的比例上,西方画廊就占到了15%,有豪瑟沃斯画廊、卓纳画廊、BLAIN|SOUTHERN、贝浩登等国际大画廊都是首次参加北京地区的博览会。另外,西方艺术家在所统计的销售的艺术家中占比也达到了15%左右,而除了卓纳画廊这样国际画廊带来的西方艺术家受到国内藏家青睐之外,国内的画廊如偏锋新艺术空间带去的恩里科·巴赫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HdM画廊也售出了法国艺术家克洛德·维尔拉的作品。
这一数据对比去年内地其他博览会的情况,有一个较明显的增长。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画廊更多地开始展开与西方艺术家的合作,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藏家对西方艺术家的喜爱程度在不断地加深。
博览会上最受欢迎艺术家名单
观察上半年博览会上最受欢迎的艺术家名单,可以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家面孔进入我们的视野。
通过近几年来博览会的推广以及在国内各大机构落地的展览,一大批西方艺术家的名字为国内的藏家及观众所熟知,比如:一直很火的布尔乔亚、翠西·艾敏、杰夫·昆斯、奈良美智、草间弥生、达明·赫斯特等。近几年来开始出现越来越多新的名字,如Oscar Murillo(奥斯卡·穆里略)、Sterling Ruby(斯特林·鲁比)、Kaari Upson(卡里·厄普森),这三位都是2014年UCCA举办的“洛杉矶计划”的参展艺术家,另外还有菲利普·加斯顿、Alice Neel(爱丽丝·尼尔)、Paul Mccarthy(保罗·麦卡锡)、Sarah Lucas(萨拉·卢卡斯)、Alex Katz(亚历克斯·卡茨)、李禹焕、竹川宣彰等西方及日韩艺术家。
而在受欢迎的中国艺术家名单中,赵无极、吴大羽等二十世纪的大家开始出现在西方大画廊的名单,比如JINGART艺览北京上豪瑟沃斯画廊带来的吴大羽的作品。而张恩利(豪瑟沃斯画廊)、贾蔼力(高古轩画廊)、张晓刚、仇晓飞(佩斯画廊)、陈飞(贝浩登画廊)、臧坤坤(MAI 36 Gallery)等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名字则不断地能在西方画廊的展位上看到。
从上半年的几场博览会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出当下的两个变化:一是国内画廊在以香港为代表的国际市场上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二是国际大画廊在逐渐从香港向上海、北京的市场渗透:从前几年参加上海的博览会到今年开始进驻北京以及成都。这样的变化趋势带来的影响,一是国际画廊对中国艺术家及藏家资源的进一步获取,从而对国内画廊带来的挑战;同时,也开始逐渐产生了国内画廊与国际资源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的国内画廊开始代-理并举办国际艺术家的展览便是一个表现。只是目前来看,市场的天平依旧朝着西方倾斜。
市场挤压下内地博览会的紧缩与拓展
比起香港巴塞尔上动辄销售上千万级别的作品,内地的博览会也有千万级别的作品呈现,却难以达到其购买力。如艺术北京上,势象空间带来的2000万的罗尔纯、1500万的吴大羽,K空间带来的1200万元的周春芽;以及JINGART艺览北京上呈现的1500万元的吴大羽,白石画廊带来的18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00万元)的草间弥生等,在博览会上并未达成销售。
相比而言,内地博览会的本土化趋势更加深入,在销售作品的价位上深耕本土的消费市场。画廊在博览会上销售数量的增长体现了这一变化。在去年,艺术北京画廊销售作品的平均数量为:6件,今年约为8件左右,有不少画廊甚至售出了80-90%的作品,数量达到了20件以上。而在作品单价方面,去年约为15万元,今年则不到10万元。首次举办的JINGART艺览北京销售数量也不错,5-10件的销售数量对画廊来说是很平常的,如诚品画廊,其带来的刘小东的作品全部出售,画廊销售作品的比例也达到了85%左右。整体的画廊平均销售作品数量约为4-5件左右,作品的单价约为:20万元。
对内地博览会的成交率统计上,上半年的几家都有不错的成绩。首届艺术成都实现了百分百成交,艺术北京与JINGART的成交率也都达到了80%,甚至90%以上。尤其是艺术北京,对本土消费型市场的持续深耕已经开始见到成效。博览会公众开放日火爆的交易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反,对大部分国内画廊而言,参加巴塞尔已不再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反而变得越来越鸡肋:一方面是必须承担的高额的参展费,另一方面,又是巨大的市场带来的潜在消费人群。有许多小画廊在日常的商业销售攒够钱之后,特意在巴塞尔上带来具有实验性的项目,然而从满怀期望到变成失望的小画廊不在少数。机会与风险并存是未来国内画廊参加巴塞尔要面临的处境。
到了该“警惕”西方的时候了吗?
当下,越来越多的博览会使国内的画廊已经疲于参展,另一方面是国内的画廊不得不每年挤破头花费大量的资金去参加香港巴塞尔博览会。
据今年初次入选香港巴塞尔画廊展区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夏季风介绍:“参加巴塞尔这样的博览会,展位费、运输费、保险费、人员差旅费、布展费等等加起来,画廊仅成本就要好几百万。”这样的花费对一个小画廊而言,几乎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内地博览会则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今年首届艺术成都是以邀请制的方式选择画廊参展,不仅不收展位费,主办方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筹办博览会。据博览会创始人黄予向雅昌艺术网透露:艺术成都场地搭建费就花费了300多万,总计成本投入在700多万。”这样巨额的投入对一个博览会来说,如果没有后续良性的资金保障,同样是难以持续承担的。
首次举办的JINGART艺览北京,也面临着这个问题。据博览会创始人之一包一峰介绍,目前博览会虽然收取展位费,但由于场地有限,所收取的展位费根本无法与博览会的支出达到平衡。
内地的博览会,要么面临自身生存难以为继的状况,要么是自身品质有待提高。面对越来越明显的国际一线画廊对中国以及亚洲市场资源的进一步获取,在这个博览会暂歇的时刻做一个小小的总结,通过客观的数据分析使我们得以冷静下来自我审视,也许是时候该停下脚步,认真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要走的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