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一直有不少人认为新邮应该敞开供应,最近还看到毕氏的一篇文章关于这个话题,并且还以马年生肖票为例,敞开供应了,邮票反而没打折,而2014年其他票没有敞开供应,却打折了,他认为越是敞开越有利于邮票升值,当真是这样吗。那么如果新邮当真敞开供应市场会怎样,我们不妨来猜测一下。
首先先来分析一下什么叫敞开供应。年初的生肖票零售量是多了点,但也绝对不是敞开供应,比如在我们这里的邮局,一个三四线的地级市,我们这里的套票预定量每年8000套,小版700套左右。马票的零售量大约2000枚,分成3天销售,每天大约700枚。但实际上并没有卖那么多,的确生肖票买的人比其他邮票略多些,但也不至于像一线城市那样几百人排队,也就是几十个人买。
邮局象征性的销售了几百枚,因为只卖三天,一人就一枚,不容许买第二次,就卖一会,之后剩下的邮局内部人士就分掉了,这些票都是破版的,回到市场的几率不大,大部分也是送礼了。我们这里的邮局可以说是全国大部分预定点的一个缩影。说是敞开供应,实际上仅仅比平时的销售量大了一点,而且销售时间很短,也不是想买多少都行。
我认为敞开供应就应该在邮票发行期内(6个月)所有零售点都可以面值买到新邮,并且不限量,买一枚可以,买一版也行,哪怕是破版的。但实际上现在没有哪套票能做到这点。生肖票原本就火爆,即使零售量多了几十万,这点量对其价格没有任何影响。
所以并非零售量多了马票升值,而是题材使然。就是在JT时代纪特票从来没有敞开供应过,1984年以前全国还没有新邮预定,邮票发行之后都是在邮局零售,大家还记得《邮缘》那部电影吧,男主角在1983年发行《世界通信日》时在邮局排队购买,每人限量一个方连,那是在上海,排队的人很多。发行日过后,恐怕邮局也就不再零售了。
实际上和现在的纪特票零售方式差不多,就是销售量大点。1984年以后全国各地开始了邮票预定,邮票的发行量也开始变大,首先得满足每年几百万的预定量,而零售量逐渐减少。进入编年时代,发行量增加,供应量的确也大了。
90年代一个预定证去买票,通常可以买多套,尤其是单枚套票,面值20分,1992-1994年至少可以凭证购买4枚,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购买一版。但如果没有预定证,大部分地方还是不卖的。1993-1994年单枚票的发行量为6000万-1亿,这么大的量尚且达不到完全不限量供应,又何况今天的票。
下面回到正题,如果真的能够达到6个月内无限供应,包括套票、小型张、小本票、甚至小版张,那样会怎样?
这样一来最明显的一点,预定的人少了,人们为何要预定,原因就是怕买不到某些热门套票和小型张。而如果预定期内可以无限供应,我为什么还要预定,尤其是1998年后预定都要提前交全款。比如生肖票1月5日发行,截止到7月5日,全国所有邮票销售点都可以买到,我根本不会着急买,最多首日排队买上几枚,去做首日封。而新邮至少在六个月之内也不可能升值,因为人人都能面值在邮局买到,炒邮票的根本就炒不起来。当然6个月之后没卖完的邮局收回销毁,也许在几年之后某些票会升值吧,但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由于邮票必须在发行期内无限量销售,所以每套票的发行量都必须足够大,这样一来恐怕发行量都得5000万起了,当然必须得多印,否则供应不上。卖完后剩下的销毁,再次公布销售量,也就是真正的发行量了。这样一来新邮都是你有我有大家有,也就谈不到升值。普通集邮者也就是购买单套或是四方连足够了,反正也不升值,买那么多也没用。
邮局又印了这么多票,没人买6个月后销毁邮局舍不得,于是打折批发给邮商,邮商在折扣卖给集邮者,所以说是6个月销售期,有可能2年之内邮商还在以6折销售着新邮。而且一旦所有邮票打折销售,市场形象就会大大受损,谁也不愿意面值买打折票,从而极大的影响了邮票的预定。
有可能在预定量很少的情况下,邮票预定这个存在了30年的业务被迫取消。因为大家想买哪套票,6个月内都可以在邮局买到,想省钱可以在邮商哪里买到折扣票,而且零售都能买到我还可以喜欢那套买那套,不用全部购买了。
如果敞开销售的品种还涉及到大版和小版,那么这两个原来高高在上的品种也会马上玩完,邮局的高价产品册成了滞销货,几年也卖不出去。中国的集邮者都是有利才往来,一旦邮票市场价每年都打折,很快很多人就会退出集邮,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其他地方。铁杆邮迷也会减少邮票的购买量,原本热门邮票都会在CPI购买三四单,现在只在自家邮局定2套完事。
从这以后,中国集邮人口会大减,而邮商也伤不起,没人集邮了,邮票卖给谁去,纷纷转行,或做钱币和电话卡,没几年,集邮市场逐渐从中国消失,而集邮将会变成个历史名词,用高价购买邮票尤其是新邮,也会成为历史,让后来的几代人感到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