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集邮这一既古老又新鲜的收藏爱好焕发生机,集邮者能够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媒介相互交流学习,更方便地进行邮票交易。中国邮政和中国集邮也从中嗅出巨大商机,认为似乎沾上“互联网+”的名号就能迅速实现增收创收的功效。
确实,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2016年丙申猴票发行以来,中国集邮市场借助现代社交平台的传播和市场扩散,推动了集邮市场的发展。
集邮市场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市场的成熟。这种不成熟是普遍性的,集邮者的盲动和邮政部门的盲目乐观并存,集中表现在对新邮的态度上。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邮政大量发行新邮,造成集邮市场连年衰败,不但消耗着集邮者本就不足的信心,更浪费了大量国家资源。集邮市场中的不良邮商扮演不光彩的角色,推波助澜,大量囤货出货,炒作新邮市场。集邮者盲目跟风炒作,最终一片哀嚎,反过来继续咒骂中国邮政。
2017年夏季,集邮知识局发出警示信息,新邮市场将面临长时间寒冬,新邮打折和价格低迷的现象将维持较长时间。但似乎没有任何人相信这种对大势的判断。一旦有新邮发售,集邮散户们总会一窝蜂涌上去,恨不得瞬间瓜分所有邮票。
终于,新邮市场面对衰败的迹象,互联网+并非包治百病的良药:互联网+只能是一种服务时代的理念,而非圈钱的手段,否则,本末倒置,只能一地鸡毛。
新邮,就好比是影视界的小鲜肉,一时尝鲜可以,毕竟是新鲜事物,但是当“造星”(炒作新邮,动辄说有重大错误)横行而内容空洞的时候,衰败是早晚的事。
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上,最著名的影片是什么?应该是春节档的《红海行动》和暑期档的《我不是药神》(当然姜文先生导演的《邪不压正》等一大批优秀影片也非常值得观看)。
小鲜肉主演的电影多数遭遇滑铁卢,《阿修罗》上映没多久更是惨遭撤档。
小鲜肉市场遇冷,是市场生病了。
新邮市场遇冷,难道不是市场生病了?
市场是谁的市场?中国邮政、中国集邮、中国集邮者的市场,这个病灶在哪里?我们不说大家也知道。
曾几何时,小鲜肉电影和新邮市场是多么风光无限?电影市场似乎也是一片光明,新邮市场似乎也是蒸蒸日上。
新时代,必须有新气象,抱残守缺,拿市场上的集邮者和电影观众当傻子,一时半会儿奏效,但时间长了,现实就会给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大时代,必须得有大气魄。中国集邮走到今天,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中国邮政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大量发行邮票,集邮周变成了邮票大卖场,甚至不如菜市场。邮票题材和内容空洞重复,不健全不公开的发行渠道和发售信息,让市场更加飘忽不定。无数单纯的集邮者在一场场割韭菜行动中浪费钱财,丧失对集邮的兴趣。
我们为中国新邮市场的衰败叫好,希望这样的衰败能够持续一段时间,让市场主体得以充分反思,像电影市场一样,拿出好的作品说话,而不是单单依靠炒作维持市场的虚假繁荣。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影视界并没有感到任何的酷热,反而是有不少的寒气。对集邮市场来说,差不多的感受。
有人也许会问,天量的发行量不好吗?毕竟能够收藏到自己喜欢的新邮。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长远看,单纯的兴趣(情怀)是拯救不了市场的,既然大家是市场的参与者,那就需要根据集邮(收藏)市场的规矩规律办事。当邮票不再增值或者增值的潜力跑不过 CPI的时候,想必是没几个人愿意为中国邮政的错误买单。
谁愿意买单谁去买。就像是小鲜肉,少男少女甚至中年人都很喜欢,将其作为自己的偶像,但真正要掏钱看小鲜肉主演的电影时,大家会很理性地用脚投票。老戏骨的电影逐渐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小鲜肉电影遭遇不断吐槽便是明证。
压缩发行量,及时公布发行量和中国真正的集邮者数量,健全发售渠道,发售期一过,封存并销毁剩余邮票。
唯有改革,方能实现中国集邮市场的真正发展。当西方发达国家的集邮市场已经度过繁盛期而逐渐冷却的时候,中国的集邮市场千万别连繁盛都没有就彻底衰败了。也许真的会出现这种情况。
谁是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