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有着多元功能,当然也包括投资功能。关于邮票投资,有很多分析研究的观点,关注最多的话题是“如何选择投资品种”。有人说,发行量少的邮票是首选,有人说,存世量少的才是王道,也有人说,题材上佳的必是精品。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邮票投资最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上述之列。
若只是将邮票当做压箱底的小爱好,那么是无需关注收益问题的,即便是关注,想必也只是微微一笑,不会太关心涨跌情况。很多人收藏不少90年代初发行的编年邮票,只是单纯的兴趣爱好。这些人对投资的需求自然不高。
而投资,就要讲究收益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收益,也可能是负收益,嗯,就是赔钱了。邮票投资最关键的问题是“变现能力”。所谓发行量、设计、题材等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形成的“子问题”。
再好的邮票,要是不具备较高的变现能力,那也不是投资的好品种。我们常说的1980年猴票,就是变现能力最强的邮票之一。猴票价格相对稳定,即便降价,卖家也能以相对接受的价格出售,市场渠道顺畅且评价标准相对透明,市场认可度极高。至于其市场价格为何变得如此之高,是炒作还是什么,那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关键是市场对这枚邮票的认可。毫不夸张地说,猴票甚至等于中国邮票市场中的黄金。无论集邮者对猴票持或褒或贬的态度,这一客观事实不容否认。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变现能力”这一话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我们并不看好甚至不认同的邮票,竟然有着很强的市场号召力。比如1999年底发行的自1电子邮票。很多人称颂这套邮票的开创性价值,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根本算不上邮票。市场自己能说话,自1电子邮票(包括蓝电子邮票)的价格相对稳定且居高不下。这个看似吊诡但确确实实存在的现象,不是我们一句“炒作”能解释的。
荒唐的是,很多人在看不清楚问题实质的时候,往往喜欢用“炒作”来解释一切。“炒作”二字在集邮界的滥用,看似“政治正确”,实则是“思维懒惰”。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影响邮票变现能力的因素是什么?
这才是我们找到“元问题”后的遇到的现实性问题。在回答“影响邮票变现能力的因素”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哪些因素是我们能控制的。悲剧的是,作为普通集邮者,似乎什么都掌控不了。我们只能从整体上跟着市场走,也就是常说“随大流”。
大家都买过鸡蛋,去哪儿买呢?超市或者是一般的菜市场。但要是有人在大马路边向你兜售鸡蛋,你会买吗?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在马路边买鸡蛋。随大流地去菜市场是正确的。这个道理适用于邮票投资。所以,作为普通集邮者的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参考紧跟市场风向,把自己解放出来。
作为有投资需求的普通集邮者,最关注的问题自然是变现能力较强的邮票品种。再次悲剧的是,我们常见的编年邮票基本不具备较好的变现能力。因为量太大了,增值潜力太低。
买得到,还得卖得出,这是变现能力的核心指标。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邮票目录,哪些邮票能买得到且相对顺畅地卖得出?绿衣红娘算不算?应该是不算。因为这种邮票我们即便买得起,也难以买到。猴票可以算作一个。其实细数下来,知名度高、认可度高且市场相对较少的邮票都不错。比如清代珍邮,文革邮票,JT邮票中的精品品种,都值得关注。
至于价格问题,有人说,一些珍贵邮票“有价无市”。对此,我们只能说,外面的世界很大,隐藏在集邮界的有钱人数量超乎我们的想象,并非所有人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的集邮者。所以,有一些我们觉得买得到买得起,但是卖不出去的邮票,其变现能力实际上却很强。
收藏品的变现能力是个神奇的话题,我们不能用常规的思维去审视市场。除了我们常见的变现能力极强的邮票,还有大量我们“不那么认可”的邮票竟然也有着不错的市场。